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中最核心的客观存在,是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在对原作的理解、阐释和再创造,也反映在译者对译本、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以及对译作、译入语读者期待的影响上,总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始终,不受其它因素的制约。译者主体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应当被当做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棒碟 《现代英语》2023,(22):92-94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的抽象性和艺术性,给文学翻译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标准,并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提出译者需要合理发挥译者主体性,既要考虑原文作者,也要考虑目标读者,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4.
传统译论中的原著中心说使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一直被忽视。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试图从关联译论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说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翻译活动是译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并合理存在的。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的把握和再现两个方面,译者从自身的主观感受、语言的风格、意识形态和审美偏好及文化修养等角度,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并影响着译文的质量。本文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界定,然后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盛雪滢 《海外英语》2014,(19):137-138
在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始终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字幕翻译是翻译领域的重要部分,与传统翻译不同,具有影视艺术独有的特点,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8.
在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始终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字幕翻译是翻译领域的重要部分,与传统翻译不同,具有影视艺术独有的特点,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纳、补偿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的主体性比在翻译其他体裁的文本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然而,译者主体性是否能够发挥到最佳状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译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学理论知识。本文首先阐述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文学理论知识对译者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特殊体裁,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思想情感丰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的翻译再现。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会直接影响诗歌文化信息和意境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本文在文学翻译悖论和诗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概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结合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加强对诗歌翻译的鉴赏,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译者的工作在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艺术家的工作,在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在进行创作,对原文进行主体性建构。译者的前理解、翻译目的和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均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制约着其主体性的发挥。论文从接受与阐释、目的与操纵两方面来描述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进行的主体性建构。  相似文献   

14.
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然而当前译学界将其与翻译研究,特别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尚存在对伽达默尔与译者主体性的双重误解。厘清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思想:偏见、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将其合理地投射到翻译研究中发现文本意义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译者意图、译者的偏见、个人视域与原作视域的差异、理解的历史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不同,译作视域与原作视域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位。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正在于对这种错位的弥合,而这种弥合只能是无限趋近的过程,绝对的重合是不可能的,这是由翻译的精神科学属性所决定的。[收  相似文献   

15.
从译者认知语境看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的心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挖掘,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构建的认知语境决定其理解认知,并重点探讨了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及认知语境是如何构建的。它是翻译心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文书及其翻译为语料,旨在研究置身于法律文书这一特殊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受到译者自身能力的限制,进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和译者自身的生存。法律文书翻译是发生在法律制裁者、译者和法律适用者之间的交际过程,译者处于整个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其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翻译质量的高低和翻译文本的生存。因此,法律文书翻译中的译者既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又要打破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为译者和译本获得适者生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认为必须克服两种极端的译者主体性,即译者主体性遮蔽和译者主体性张扬,以使翻译活动在一种合乎理性的条件下进行.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克服这两种极端译者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翻译主体间性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原作及作者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也使译者和译作的言语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功能翻译理论及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主体审美在昆曲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交际性对等原则与译者主体性在昆曲翻译中的应用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昆曲翻译中的同一认知关系。这种同一认知关系体现在原文同译者风格、译文文化语境、译语美学特征的同一认知。同时,译者主体性介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