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职院校的绩效考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有利于激励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对高职院校的绩效考评工作逐渐加大了关注力度。目标管理在高职院校绩效考评中得到了普及与应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对目标管理在高职院校绩效考评中的实际运用现状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当前,提高高校科研绩效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突破口。将偏好系数引入DEA(数据包络分析)中立交叉效率模型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偏好"的偏好中立交叉效率模型。实证研究给出了我国各地区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结果,并通过聚类分析指出效率改进方向。根据结果得出提高高校科研绩效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电信产业为背景,构建了管制与市场绩效关系模型,分析了被管制企业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和管制的关系,讨论了管制改革的路径、作用机理以及与竞争环境相适应的管制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的单一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如何提升、优化与创新供应链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供应链管理成熟度即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和优化工具,不仅能够评价供应链管理绩效,而且还能识别未来绩效改进方向.在阐述能力成熟度模型思想及特性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特性,提出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架构,以期能为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DEA模型是一种客观性强、适合多产出多投入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绩效研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就相关科研活动问题的提出、科研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与相关的理论依据以及对相关的科学研究进行一定的实证分析,得到了有关基于DEA模型的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绩效实证研究的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绩效的时空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瑞芬  蔡银莺  张安录  张雄 《资源科学》2013,35(6):1125-1133
基于因子分析法,协调度模型法和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1996年-2010年间土地用途管制绩效的时空差异,探讨社会经济与政策制度的协调性,以期为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意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绩效在短期内效果显著,长期内效果逐渐减弱;结合我国粮食分区状况,从空间维度看,管制制度绩效评价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部分属于粮食主产区,而执行效果相对较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都是粮食主销区;从协调度角度看,在管制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大量经济滞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执行过度,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政策制度,协调度指数大幅下降,而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则大部分达到了高度协调水平.得出研究结论,根据土地用途管制绩效的时空差异和协调性分析,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分区采取差异化管制政策及措施,提高管制绩效水平,完善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相似文献   

7.
创办衍生企业是科研组织(包括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机构)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聚焦在科研组织衍生企业的初创阶段,探讨如何实现企业衍生,提高衍生效率。然而,随着科研组织衍生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成功走出创业初期,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此时,面对不断增长的内部资源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是否要通过多元化战略实现其竞争优势的提高和绩效的增长,成为科研组织衍生企业面临的重要抉择。尽管学界对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结论并不一致。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的85家科研组织衍生企业为样本,探讨其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上市科研组织衍生企业的赫芬达尔指数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即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其绩效越好。  相似文献   

8.
煤炭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分析了煤炭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必要性、适应性和可行性。认为在煤炭企业中实施以作业成本法为中心的成本管理新体系,适应煤炭企业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煤炭开发与生产成本的控制;有利于改进煤炭产品及其勘探开发的设计,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落实煤炭勘探与开发的责任成本;有利于煤炭企业进行作业的横向比较,提高作业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与国际水平接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发行前后的绩效分布和变化特征.并重点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了绩效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民营化发行后的盈利能力整体上是下降的.而产出水平和运营效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率、资本市场成熟度、机构投资者、集权式管理、股权再融资和独立审计选择能够促进民营化发行后绩效水平的改善.市场竞争度、大股东控制度、中央控制、股权制衡度和关联交易对民营化发行后的绩效具有显著负相关影响.而行业管制、投资者保护度、地区市场化和对外担保对民营化发行后绩效的影响效应不明显。可见.影响国有企业民营化发行后绩效变化的原因来自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忽视任何方面都不能全面地解释民营化绩效的变化.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导向及民营化发行的力度、方向和配套措施提供实证基础.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正科研管理的有效创新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体现着某一院校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综合竞争实力。《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与行为模式研究》一书深入探析组织与行为因素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绩效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高校建设创新型科研团队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惠  刘航 《科研管理》2021,42(9):184-192
    “官产学研”融合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释放政府研发资助的调节红利至关重要。本文借助理论模型阐释高校创新活动与地方创新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揭示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的调节影响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动态机制。采用Hansen的门槛回归方法以及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水平时影响弹性系数有所差异,高校创新能力处于(0.275 3 0.560 3\]区间的溢出效应最佳。政府研发资助对高校创新溢出具有动态调节作用,当资助强度高于0.085 3门槛阈值,高校创新才会释放正向溢出的“挤入效应”,并且随着研发资助强化,溢出轨迹呈现出边际递增规律。相应研究启示在于,定位高校创新溢出的最佳区间,跨越政府研发资助的约束门槛,才能有效撬动“官产学研”的内生驱动,加速区域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界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开展的研究较为不足,为此,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看作一个创新生态系统,认为其是一种以管理系统为中心的知识型组织结构,具有开放自由、共生演进的主要特征,并通过持续的输入、输出及反馈机制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和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系统梳理总结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的五大特点:与地方产业和市场需求密切联动、与金融企业联系紧密、政策支撑体系健全以及能够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并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为例,总结分析其积极围绕国家及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注于高科技项目投资合作和孵化服务等创新发展路径。最后针对广州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规制、政府R&D投入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度量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使用超对数SFA模型,测算出30个省级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再采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对二者最优强度区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性。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0.617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0.798;当政府R&D投入强度高于门槛值0.109时,影响系数为0.194,政府R&D投入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只有当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处于合理区间时,环境规制政策才能引致政府R&D投入,具有“激励效应”,进而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行为,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是提升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创新逻辑、学术逻辑和教育功能逻辑的不断演变。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不同,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强调高校系统内外因素的互动和支撑作用,主要体现为高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大学衍生企业、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模式。鉴于多模式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教等领域具有协同性、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做大做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顶层设计、调动高校积极性、提升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自身建设能力,通过调动相关因素的积极性,激发共同推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合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Technology and the process that produces i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as homogeneous entities. In reality, the typ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s composed of three elements: a generic technology base, supporting infratechnologies, and proprietary market applications (innovations). The first two have public 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fore, explicitly modeling them is essential for public policy purposes.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elements require a technology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captures the supporting roles of the public good elements in creating proprietary applied technology. These critical quasi-public technology goods are suppli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by exogenous (external) sources: central corporate research labs, government labs, and increasingly, universities. The expanding university role beyond basic research complicat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national R&D establishment and increases the need for a more accurate model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o better inform R&D policy.Moreover, in assessing the resulting applied technology'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both the general and partial equilibrium literatures enter the technology variable into a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the common “production” assets (physical capital and labor). Such models obscure an important distinc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hese production assets—namely, the fact that technology is primarily a “demand-shifting” asset. As such, its role is correctly specified only when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major demand-shifting asset, marketing. Allocations to these two assets vary across competing firms implying a spatial model of competition, while still providing traceability to the exogenous sources of public good technology elements, such as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由政府支持的公共研发部门(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构成了社会研发系统。在此系统内,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变化,会影响公共研发投资杠杆作用的效果。本文运用FGLS方法,利用2009-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际面板数据,从社会研发系统的视角,探讨了当系统内企业受政府RD资助强度变化时,公共研发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杠杆作用的变化。研究发现公共研发投资的杠杆作用存在区域差距,在政府对企业RD资助强度大的地区,政府支持高等院校研发会促进本地区企业研发投入,且促进效应会因其对企业RD资助强度大而加剧,但支持科研院所研发会挤出本地区企业研发投入;而在资助强度小的地区,影响则完全相反。因此各级政府在进行公共研发投资时应注意科技投入的精准化,合理搭配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R&D subsidy and non-R&D subsidy affect entrepreneurial firm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 like China. Analyzing data from 269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ial firms in China, we found that R&D subsidy has an inverted U-shape effect on IPO performance, while non-R&D subsid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PO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both state ownership and patent intensity moderate the inverted U-shape relationship between R&D subsidy and IPO performance. In contrast, neither of them moderat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R&D subsidy and IPO performance.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subsidy by highlighting the symbolic 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y on external financ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and offer import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to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government funding agenc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
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是当前中央推动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性改革探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公有制性质,如何有效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必然成为我国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回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成果权属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历程,从改革逻辑中厘清科技成果公有制、科技成果所有权与知识产权对于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制度的意义,尝试探寻科技成果权属制度的改革经验和制度规律,凝聚推动当前新一轮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观念共识。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高等院校也进入了市场竞争的行列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教育全球化。面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竞争优势,我国高校应如何应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走向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面对国外高校的竞争,针对国内高校竞争的特点,应用竞争情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构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设想,希望能为我国高校应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与合作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