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2.
张欣 《英语辅导》2008,(4):119-123
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之死"和"读者反应理论"使翻译过程中试图寻求原文等价物的幻想破灭了。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托。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文学文本译者应弱化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即"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本文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作出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译本: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和Chapters from a Floating Life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在原作审美体验的再现、不同背景文化信息的传递等方面,译者的文化取向。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是异化翻译为主,译本忠实于原文,更注重源语文化;而布莱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归化翻译,其文化取向是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特点、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基于译者对原文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译者的原有认知影响这一认知活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还是译者的原有认知基础都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如何影响文中有关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词汇的翻译,得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影响着译者的社会文化认知,从而操控着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与否.提出翻译文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而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文化缺省翻译的接受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文本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可以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过程,从而为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在深入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模仿的策略,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几个译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园园 《考试周刊》2011,(49):26-27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边缘状态。但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对所译文本有策略地进行再创作。本文通过美国诗人艾米.洛威尔英译杨玉环的《赠张云容舞》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如何把握原诗精髓,又是如何在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及自身文化间作出自主选择,进而引发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对原语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实施的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是根据关联性作出的动态推理过程。译者在翻译时,通过关联性进行推理,借助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及词汇信息,推断出原作者意图,从而完成受体任务;同时,译者凭借推断出来的意图,使之在译文中再现,从而完成交际者的任务。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无论作为受体对原文进行理解,还是作为交际者对原文进行表达,都体现出创造性叛逆。关联理论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内容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明确自身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翻译伦理的约束,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尽可能重现原文风貌,又要忠诚于委托人和目标读者,力图发掘译作的各种价值。切斯特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充当跨文化交际的调停人,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与伦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确保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文化负载词汇在译文中的准确再现对文学翻译极其重要,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理解的程度.鲁迅先生的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借<呐喊>的英译分析,提出和总结了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据翻译误差的功能划分法,《左传》英译本中常见的翻译误差类型包括语用、文化及语言误差。它们源于对原文元信息及目标读者情况把握不当,再现文化规约时决策不当及语言结构失误。其解决策略在于译者必须在综合把握话语意图、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读者前知识及语言联想意义的前提下正确表达文本元信息;同时必须正确定位文化取向;提升语言能力,加强对原文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少仙 《文教资料》2007,(4):133-135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中对译者的有意误译,即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一直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译者乃隐形之人也,翻译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的精神。但是,在真正的翻译实践中,译者这一主体,却一直在进行着有意识的叛逆性活动。本文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出发,对译者的有意误译进行分析,指出有意误译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在文化传播当中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刘建东 《海外英语》2013,(21):193-195
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再创作的一种艺术。文学翻译活动在运用翻译技巧的同时向读者展现翻译中的艺术美。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文,力求翻译准确无误,也要保持原著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从而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这就是文学翻译的艺术,而翻译的艺术水平与译者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名著片段的翻译向读者展现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美,并对翻译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广告翻译是一个需要译者创造性的过程,因为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极大的兴趣,以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因此广告翻译中常会使用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方法.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方法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神韵,从而实现翻译的等效.这尤其体现在语言、文化、译者的主体性三个方面,由于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创造性地再现广告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特点,创造性叛逆使广告翻译不再拘泥于原来的形式而是以感染消费者为目的,将广告翻译的宣传效果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原则要求译本措辞考究、字斟句酌;清晰和简练原则要求译本言简意赅,晓畅自然.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在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信息时,必须遵守这两个原则,以实现法律译本与原文对等的提供信息功能和规范功能.要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该深刻把握影响法律词汇翻译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由于译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的出入、汉英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文学意象文化内涵的不同,往往造成了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损漏.译者只有深刻领悟和体味原文,谙熟原语与译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采取直译为主兼顾意译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方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