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土文学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主要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作品,秉承了其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出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莫言《蛙》葛浩文英译本的研究,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的影响及译者在原文与译文之间身份的转换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徐烨 《考试周刊》2012,(16):22-23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解读。在众多的翻译家中庞德也许是大家容易遗忘的一位,因为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玄学个别色彩,且大部分的翻译理论未被整理成册。庞德倡导精确地表现细节,表现词语,表现片段和整个形象。本文从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入手,以葛浩文《浮躁》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对此英译本的影响,让读者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更好地解读葛浩文的英译本《浮躁》,从而发现细节翻译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语料的例证分析,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视角,就杨译版《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有关饮食文化描写的翻译策略展开了较为细致地探究与分析。《儒林外史》对饮食活动的描写着墨甚多,涵盖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杨氏夫妇在翻译过程中,着力保留了作品里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的他者因素。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凸显了译文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保证了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春园采茶词》是清代盛行江南地区的采茶民谣,记录了徽州松萝茶区茶女的茶事活动。运用生态翻译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维理论对比分析了茂叟与德庇时《春园采茶词》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德庇时的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上做了较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茂叟的英译本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较少,译文的可读性不如德译本高。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汉学家葛浩文一直致力于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英译,其英译的《米》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葛浩文的英译本Rice,主要从"期待视野"、"召唤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归纳葛浩文在翻译《米》时的策略,以此来启发未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让他们更好地把中国文学推向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71):25-26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实践基础很深的翻译理论,它不但为翻译者树立了可行性的理想目标,而且指出了翻译过程的灵活多变性。本文旨在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贾平凹的《浮躁》英译本进行译者的能动性研究,探讨译者如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在中西方文化的异化背景下,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将贾平凹的小说《浮躁》以最本土的方式呈现给西方读者,以此更好地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