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5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长治县博物馆在长治县镇里村抢救性发掘了一座金代墓葬。该墓被严重盗扰,随葬品无存,但是出土了一具体量较大的石棺。石棺结构复杂,由棺盖、棺身和底座等部分组成。棺盖由四部分拼合而成,棺身和底座由一整块青石雕凿形成。棺盖、棺身和底座外表面经过磨光处理,且装饰有复杂的图像。装饰技法以细线刻为主,局部使用减地平面线刻技法。棺盖正面装饰折枝莲纹,棺身左右帮板装饰妇人、飞天、云纹,基座束腰部分装饰线刻二十四孝人物孝行图。石棺这种葬具在山西地区发现较少,时代多集中在宋金时期,有明确纪年的数量极少。二十四孝题材在壁画、砖雕等墓葬中出现很多,本次发现丰富了二十四孝组合研究资料,同时为确定同类型石棺的时代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2.
东汉魏晋时期墓葬偶尔会出土一类青铜或陶瓷质神兽形口衔耳杯器,根据造型可分为辟邪、玄武、蟾蜍及狮子四类,以前两者较为常见。以往学者多据文献认为此类器物系作砚滴用。口衔耳杯器在墓葬中多与文具及梳妆用品组合放置。也有少数被单独置于棺椁上方等特殊位置,与普通文房器的出土位置显然不符,故非砚滴。又其器形合于此时期灯具的特征,当属一种灯具,可同时作油灯与烛台用,在墓葬中亦可发挥一定的祭祀功能。口衔耳杯器背部所插圆管并非用作吸水,而是具吸油与固定灯炷的双重作用,系此时期灯具极为重要的配件。部分口衔耳杯器腹侧所附小圆管,可能是作插置麻蒸或细竹等灯炷以备替换之用。耳杯这一装饰应有实际功能,或可作油灯用,但非必要。由于口衔耳杯这一特征仅见于同类器物中的精美之作,故推测属一种高级装饰。至于其是否用于濡笔,则待验证。  相似文献   

3.
2019年7月,章丘区清源大街发现一座元代砖雕壁画墓。该墓四面砖雕仿木结构门楼,体量较大、装饰考究,砖室华丽繁复,是本地区发现的单体墓葬中砖雕门楼最多的一座,为研究元代建筑绘画、砖雕艺术以及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墓道东侧有明堂位心遗迹,是古代葬礼斩草仪式中举行“埋劵”这一步骤而产生的设施,在宋金时期山东地区比较少见,系首次在济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现。该墓对深入研究元代历史及当时丧葬习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科技档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较为发达,种类日渐丰富,管理更趋完善,也为宋辽金元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盛世,科技档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工作较为发达,种类日渐丰富,管理更趋完善,也为宋辽金元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中的"八仙"指的是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八位仙人,即钟离权、李铁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和何仙姑。他们出现早晚不一,外貌、特征前后出入较大。唐代,"八仙"中的个别人物始见于史籍,但语焉不详。宋代相关记载增多,内容更为具体。元代道教的盛行和戏曲文化的繁荣使得"八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呈现出某种固定的趋势。明代中期以后,八仙组合和特征基本固定,并作为喜闻乐见的装饰纹样出现于各类工艺品上。以往的研究中用明清时期对"八仙"的既定认识来考察宋元时期工艺品上的八仙图案,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较大的偏颇。本文梳理了元代瓷器上的八仙纹样,通过对比元明八仙戏及同时期墓葬壁画、砖雕、缂丝上的图像资料,论述了瓷器八仙纹饰之起承,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7.
2016年3-7月,为配合山西其亚铝业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工作站、汾西县文物旅游局等单位,在山西临汾汾西县郝家沟村北发掘了3座金代砖雕壁画墓。其中,M153是一座仿木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虽彩绘层保存较差,但墓室结构完整且特殊,雕刻内容丰富,出土瓷器特色鲜明,在晋南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罕见。M2与M19是两座毗邻的家族墓,M19墓室大部被毁; M2是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室砖墓,墓室虽经扰乱,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妇人启门图较为生动。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壁画内容及出土瓷器分析,这批墓葬年代为金代,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墓区域面貌和葬制传统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灯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照明器具,包括灯和烛台两大类。灯具延展了人们作息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类生活,同时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本文以南方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灯具的类型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探讨相关问题。六朝铜灯具可以分为竖柄灯、横柄灯、提吊灯和座灯四类。通过比较当时南、北方铜灯具形制,可知铜灯具的造型和工艺承袭自汉,虽独立发展,然南北交流存续未绝。通过比较铜质和陶瓷灯具,可知虽然陶瓷灯具逐渐占据主流,但是铜、瓷材质各有优势,二者互为补充并相互借鉴,可满足不同阶层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六朝是中国古代灯具的转折时期,汉灯余韵和时代新风在六朝灯具上显得尤为突出,反映出深层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内容。本文是基于物质资料对汉唐社会历史进行实证化、具象化研究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9.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庄墓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北距荥阳市区约13公里。为配合郑州豫能热电有限公司2×660MW燃煤供热机组项目的建设工程,2016年7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15座,其中唐宋金时期墓葬56座,出土有陶瓷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唐墓M53出土有典型唐代风格的铜钗、铜镜;宋墓M43发现有按方位摆放的五色石,M107为仿木构八边形叠涩顶单砖室墓,出土有买地券,虽字迹不清,但仍是当时丧葬习俗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实证;金墓M92中人骨有火烧痕迹,应与火葬相关。鲁庄墓地唐宋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多,为研究中原地区唐宋金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丰富了对郑州地区不同时期丧葬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5年3月,山东省济阳县垛石镇前刘村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唐代家族墓葬。两座墓葬的形制均为带墓道的圆形穹隆顶砖雕墓;M1为单室,M2为双室。M2出土的墓志中记载墓主人为顾忖,生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顾忖先后任官黄县尉,东光、章丘、临济县令。其家族是魏晋时期名门士族,多出官吏,涉及多位重要历史人物。M2是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年号的唐代砖雕双室墓,墓葬的形制、结构、砖雕风格均极富特色,为了解唐代穹隆顶双室墓提供了详细资料。墓志中记载墓葬的年代,准确解决了唐代墓葬考古上的断代问题,具有标尺意义。前刘村唐代家族墓的发掘,为了解济阳的地名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现存《济阳县志》只能较为详细地记录到金代的历史;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当地水利水文、自然环境变迁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朝使臣在对辽交往中灵活运用着基本的交往规则,即维护形象、礼宾有序、规格对等、入乡随俗四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宋辽交往的潜规则,这是宋辽礼仪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察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墓葬中玉锥形器、玉柄形器、圆陶片、漆觚的空间关系,认为漆觚在良渚文化时期、夏商周时期墓葬的器物组合,特别是酒器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锥形器与玉柄形器形态上存在递变关系,在功能上存在同一性,使用方式上都是榫接于木棒上置于觚中以祼酒。这种玉柄形器是为瓒,与觚组合在祼礼中使用。墓葬中常见的圆陶片是漆觚用来堵塞剜制中形成的孔腔的隔断,其来源当是良渚文化漆觚使用的木塞与圆玉片。可以用圆陶片来判断漆觚的存在,从而重估墓葬的器物组合。祼礼的来源相当古老,良渚文化时期就在江南地区流行,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进入中原,随早商文化的开拓而广布,并传承至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排比考古材料入手,分析关中地区唐代双室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咸阳苏君墓的年代与墓主问题。入唐以后,砖室墓在关中地区被纳入墓葬等级序列,为高等级墓葬所使用。关中唐初砖室墓甬道较长,使墓葬最北部天井开口于甬道之上,以致甬道位于天井之下的部分逐步演化为前室,双室墓因此出现。早期双室墓特征尚未完全确立,前室至最北天井的距离与天井两两间距相同,前室面积与天井相仿。高宗时期以后,前室与天井的区别逐步明确,前室面积增大,拉开了与天井的距离,愈发独立。苏君墓是一座前室独立性非常明显的双室墓,以往被认为年代处于高宗时期。这座墓葬规模与天井数均与高宗时期墓葬存在明显区别,年代更有可能晚于公元700年,综合考虑苏君墓志等因素,不排除这座墓葬是中宗复辟后礼葬苏定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为配合临泽县自由路南延伸段工程,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临泽县文物局和博物馆,对路基开挖中暴露的沙河五三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63座,包括汉墓、魏晋墓,出土陶器等文物近600件。除2座土洞墓、4座石室墓(疑为少数民族墓葬),其余皆为砖室墓。砖室墓又有单室、双室和三室之分。这些墓葬基本均为汉晋时期的小型墓葬,随葬品大多为陶器,个别墓出土铜釜、铜镜、铜印章、铜弩机、铜马衔和铁罐、铁灯及琉璃饰品等。陶器主要有壶、罐、鼎、灶、案、灯、盘、仓、奁、樽、井、釜、甑、耳杯。基本组合为壶(锺)、罐、鼎、樽、案、灶、盘,罐、壶、鼎、灶、仓、灯、碟或加瓮、奁。时代主要为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士庶阶层墓葬,为研究河西地区黑河流域汉晋墓葬的葬制、葬俗等问题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汉代卧羊铜灯是一种设计巧妙、造型别致的灯具,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及思想性融为一体,是汉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之作。全面收集、考察相关资料表明,卧羊铜灯出现于西汉早中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仅少数延续使用到了东汉时期。器身主要采用鎏金、錾刻两种不同装饰工艺,属于两种不同类型。二者有一定承袭关系,但其数量、分布和使用者身份都明显不同。尤其前者最先出现于宫中,是文献著录的"金羊灯"。总的看,此类羊灯是自上而下普及,流通至长江流域及以北广袤之地,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仿制品。其空虚的腹部应为装水之用,而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说的储油。它应为文人夜读照明之物,最初取其善与祥的本意,后来才逐渐纳入到儒家文化的"跪羊知礼"思想当中。至于早期金石著录中存在两种被误认、讹传的所谓"羊灯",研究时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18.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地势较高,早年在此发现过大量六朝时期重要墓葬。2006—2007年,华为南京基地在此施工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其所涉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100余座古代墓葬,时代分布于六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有一座编号为06NYHM36的南朝时期土坑竖穴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虽早年遭到盗掘,损毁严重,但仍出土较丰富的随葬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金器、银器。其中一件金罐重79.8克,在南朝时期墓葬的发掘中较为罕见。该墓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地区南朝墓的分期、墓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地势较高,早年在此发现过大量六朝时期重要墓葬。2006—2007年,华为南京基地在此施工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其所涉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100余座古代墓葬,时代分布于六朝时期至明清时期。有一座编号为06NYHM36的南朝时期土坑竖穴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虽早年遭到盗掘,损毁严重,但仍出土较丰富的随葬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金器、银器。其中一件金罐重79.8克,在南朝时期墓葬的发掘中较为罕见。该墓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南京地区南朝墓的分期、墓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15年12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义马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义马市锦铺佳园小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仿木砖雕墓,根据该墓买地券内容,断定时代为金代,这种墓葬形制在宋金时期较为流行,其结构较复杂,墓主一般是家庭较为富裕的地主阶层。该墓出土精美砖雕27幅(块),内容包括竹鹤图类、仿木格子窗类、花卉类、孝子故事类和"夫妻对坐"类等题材。砖雕竹鹤图,在三门峡地区属首次发现,为此类砖雕或绘画提供了实物例证。"夫妻对坐"是四个人物和一桌子砖雕构成的场景,由"一桌二椅"演化而来,也是"开芳宴"的一种简化形式。该墓出土四幅孝子故事砖雕,为中国古代孝行文化的见证。该墓的发掘为研究金代建筑工艺、砖雕艺术、孝子文化等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