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培述  邱明 《声屏世界》2003,(10):33-33
“我在现场”,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展现出来,观众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信赖感,同时,通过记者的现场引导,一种未知感、神秘感以及求知探秘的欲望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新闻的信任度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2002年抗洪抢·险中,吉安电视台发了大批现场新闻,如《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抢救第八条生命》等等,都真实的再现了解放军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情景。观众们看到了现场发生的事实,感悟到了危难之处见真情,这几条新闻比唱多少遍“军民情深”赞歌的说服…  相似文献   

2.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在哪里,媒体的未来就在哪里.在媒体生态急剧变动的当下,出生于1980 ~ 2000年的“千禧一代”成为最受传媒业青睐的“利基市场”.仅在美国,“千禧一代”的受众数量就接近8000万.与其他“世代”相比,“千禧一代”更愿意付费购买他们中意的媒体产品.据皮尤新闻研究中心的估算,未来五年,“千禧一代”用户仅在新闻产品上的花费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随着“千禧一代”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只会打电玩、不愿看新闻的“刻板印象”已被打破.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看不看新闻,而是媒体能不能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相似文献   

4.
洪仁文 《军事记者》2001,(10):41-41
本刊讯洪仁文报道:“转业只两年,板凳还没坐热,就当上了管几十号甚至几百人的‘头头’,真有两把刷子。”这是二○九医院工作人员对本院两位转业干部的赞叹。这两位干部就是1998年从该院转业的景长军和彭景林,他们转业分别被分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电视台和牡丹江日报社工作。他们刚到新单位上班时,曾被戏称又来了一个“站大岗的”,意为部队来的人都是为他们打杂当保卫的,不是干新闻的料。两人听后,没有和他们计较,而是主动要求到新闻一线当记者,抓“活鱼”,写“大块头”。当他们工作了一年后,就以写稿质量高,新闻敏感性强…  相似文献   

5.
外环线工地、铝材厂爆炸现场、盘山腹地……他像一只蜜蜂,哪里有橄榄绿的身影,哪里就有他苦苦寻觅的踪迹。他连续10年被人民武警报评为优秀特约记者、优秀记者,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5次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他就是人民武警报记者崔兰斌,天津总队新闻宣传的一员干将。  相似文献   

6.
一“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特写”等,它是记者或通讯员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采写的新闻。这种报道方式贴近现实生活,真实感强;能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可读性强,从而使新闻作品易于贴近读者。一般来说,现场新闻有以下特征: 一、可感性。现场新闻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现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典型场面。通常的消息侧重于文字记叙,现场新  相似文献   

7.
面对“封锁”:“3.31”千岛湖事件采访追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3月31日晚,浙江淳安县境内千岛湖湖面 发生惨案,3名歹徒登上正在航行中的“海瑞”号豪华游艇,劫财烧船,致使船上24名台胞和8名船员、导游全部遇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3.31”惨案。 惨案发生后,由于当地有关部门封锁新闻,海外媒体先人为主,不顾事实真相,炮制了大量“推测性”的新闻,一次偶发性的突发性事件被描述为“有军警参与”的政治事件,海峡两岸关系陡然紧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形成的良好政治局面也受到严重冲击。就在这样的“封闭性”新闻背景下,文汇报先后于4月2日、3日、4日连续报道了“3…  相似文献   

8.
戚茂武同志是1995年由洪山区经济相对富裕的建设乡调到经济底子较为薄弱的九峰乡来的,当组织部门征求他个人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我个人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戚茂武不论是1995年担任副乡长,还是1997年担任乡长,或是1998年担任乡党委书记,“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句话始终贯穿在他的一言一行中。 刚到九峰乡,戚茂武就遇到了“天下第一难”的事。1996年,九峰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被市计生委列入重点管理范围。当时,他是分管工业的副乡长。10月的一天中午,他正在为处理…  相似文献   

9.
交通工具太重要了!摄影记者是玩命的职业,因为他必须到达新闻事件现场,置身于新闻事件之中,他才能采访拍摄到精彩感人的新闻照片。洪灾前线,我们听的最多的话是: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这里,我也要补充一句话: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摄影记者。事实上,在整个洪灾前线,所有的新闻记者,包括文字、摄影、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记者,都是十分辛苦的,都有过危险的经历。但是相比较起来,摄影和电视记者辛苦程度要比文字记者大一些。因为他们要携带照相器材,采访拍摄必须及时到达新闻事件的现场,不到现场,或者晚到,是拍不到…  相似文献   

10.
石月平 《视听界》2005,(5):103-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保护自身的肖像权,电视记在拍摄现场,也越来越多地遇到被拒绝拍摄的情况。湖北省竹山县电视台就曾经因为一条《暗访街头算命摊》的新闻片,被报道主角——“算命先生”告上法庭。当时该台一位记将摄像机装在手提包内,暗访了竹山县街头的一些算命摊点,并将与“算命先生”程道平在摊前的对话和录像制成电视新闻,在该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栏目中连续三晚播出。播出后,“算命先生”程道平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1.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征文之后,把现场新闻的创作推向了高潮。现在不仅  相似文献   

12.
现场新闻是作者亲临现场通过耳闻目睹掌握第一手材料后采写的一种具有可信性、可读性、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性的新闻,读后能叫人感到亲切、轻松和愉快。这种新闻有的报纸把它叫做“现场实录”,有的叫“现场见闻”,有的叫“目击式新闻”,也有的叫“脚板新闻”。它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新闻界创造出来的一种有别于一般新闻的一种独特的新闻文体。它一出现就受到新闻界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欢迎。首都新闻界开展“现场短新闻”有奖  相似文献   

13.
屈指算来,我爱上《新闻与成才》已经整整12年了。在这十几年的军旅岁月中,它以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的精神空间,帮我走上了成才之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有它伴我左右。我参军后,就喜欢读书和写作,可一直找不到一本能看得懂、用得上的书当我的向导。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凭着对文学与新闻的业余爱好和强烈兴趣,来到连队图书室,翻阅有关报刊。顿时,我的眼睛一亮:《新闻与成才》。于是便细细地欣赏起来:“采写体会”,“作品评析”,“编辑手记”……看着,看着,我不禁被它的高度政治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所吸引。后来,我每年都从微薄…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新”,这没有什么异议,而且许多人能做到。新闻要“深”,这也没有什么异议,但许多人却难以做到。很多新闻单位都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志很勤奋,哪里有新闻就扑向哪里,一年下来写稿发稿上百篇,可年底评好稿时,却拿不出一条像样的稿子。而有的同志写稿不多,却写一篇成一篇,有如扔重磅炸弹似的,作品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会这样?道理明摆着:你的稿子浮光掠影,除了现象还是现象,干巴巴,如碗里的水,瞧一眼就见底了,没有波浪,没有深度,不值得琢磨。而人家的稿子,有事实,更有思想,读一遍觉新鲜,读两遍受启发,读三遍四遍…  相似文献   

15.
现场新闻,也称“视觉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是记者、通讯员亲临现场、用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新闻。它以鲜活生动、真切感人的事实打动读者,以“活动”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感染、启迪受众,因而成为当前新闻报道中极具活力、深为读者所喜爱的一种新闻形式。 现场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报道者身临其境,或是所报道事件的当事人,或是现场目击者。那么,对于报道者来讲,现场新闻的捕捉、采写究竟是一种纯粹的偶遇巧合,抑或是某种刻意追求?本文试图结合自身采写实践对此问题进行探索、以便进一步把握现场新闻特性,采写出更多更好的现场新闻材料。 就其表征而言,现场新闻可“遇”而不可“求” 现场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现场,离开了现场,也就不存在现场新闻了。“现场”二字既是现场新闻区分于一般新闻的特殊标志,也是在采访形式上不同于其它新闻的显著标记。 所谓现场,是由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决定的。因此,现场具有不可预料性,不可重复性。对于记者、通讯员来说,现场新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假如一位记者说他某一天要完成一个新闻采访,那是可能的,但没人会说他某一天  相似文献   

16.
接连在报刊报道中看到,记者在描述新闻现场采访场面时多次出现“话筒林立、镁光灯闪烁”的字样。看到“镁光灯闪烁”的报道,似乎有鼻子有眼的,其实却是严重失实。我们知道,镁光灯作为一种摄影照明工具是很久远的事情,早在20世纪初叶盛行过一阵。因为镁光灯设备复杂,闪光时要产生声响,严重干扰新闻现场,所以镁光灯早已被新闻摄影所淘汰,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是小巧轻便的电子闪光灯。如果有人现在仍然在使用“镁光灯”拍摄新闻照片,那他可能一出现就会被当成“新闻”的。为什么“镁光灯”一语在众多文字记者的笔下和印象中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17.
丰都县鼓励“土记者”当万元户本刊讯已连续5年坚持开展“十佳通讯员”和好新闻评奖活动的丰都县,最近又提出新的举措,决定在坚持原有的评比奖励项目外,设立新闻重奖。即对本县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如被评为全国性报刊或广播系列一、二、三等奖者,县上分别发给作者10...  相似文献   

18.
记者有个传统的思维指向——趋向“热点”,漠视“冷点”。办事无恒心的人,被批评为犯“冷热病”。中国的记者,犯的不是“冷热病”,而是“常热病”。赶浪头,凑热闹之瘾不谓不大。写“气象新闻”、“意图新闻”、“证实新闻”,是拿手之戏。难怪有人说记者有“趋光性”、“向热性”,哪里有辉煌的灯火,哪里有冒气的“热点”,便蜂拥而至,异口同声地报道。去年,抢购风袭  相似文献   

19.
5月31日,来自江西新闻网的一条有关“新闻人”的新闻感动了整个社会,也感动了众多同行。是月27日下午,江西电视台《第五社区》栏目的两名记,在采访居民楼失火的现场拍摄中,摄像机里突然出现了受灾户邓大娘的女儿爬上了窗台(五楼)、要以死了结余生的镜头。紧要关头,两位记立即放下摄像机,奋力;中上去把轻生救起。之后,他们又暂时放弃了采访任务,苦口婆心地做起母女俩的思想工作,“直到母女俩眼中重新闪现出希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20.
新闻的标题写得好或丑,效果大不一样。近从某报读到一则社会新闻,标题曰:“43岁女子卖淫供儿女上大学”,说的是“1月11日在福建永安市南门某出租屋内发现一具半裸女尸,死者是一个约43岁的女子,据称在卖淫过程中遇害”,“据警方介绍,遇害女子卖淫收入,主要是为了养育在泉州一大学念书的女儿,以及尚在念小学的儿子”。看了如此标题觉得有些不自在,究其原因,就在于太“裸”了!如此“裸”,就把事情的实质——“被害”舍弃了,突出的是“卖淫供儿女上学”。如此“裸”,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展示给读者的只有丑恶现象!有的读者说,标题如此露骨,这让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