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那么,当代中国有叫得响的新四大发明吗?日前有专家本着世界第一和具有原创性的原则,以一家之言的方式探寻中国“新四大发明”,以此祝福中国真正的新四大发明早日出炉。一、数学机械化方法发明人:吴文俊当选理由:给中国传统数学注入活力。吴文俊开创了被称之为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工作。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被称为“吴方法”。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方法“把中国传统的数学思想方法化腐朽为神奇”。牛顿发明了微积…  相似文献   

2.
2月 1 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 ,江泽民主席首先为获得 2 0 0 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颁发由他亲笔签发的奖励证书和奖金。这是我国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 ,首次获得该项奖励的两位科学家。吴文俊系著名数学家 ,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70年代后期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此外 ,在中国数学史、代数几何学、对策论等领域也有独创性成果。…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获得了今年的中国最高科学奖,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吴文俊”这个名字。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吴文俊就已饮誉国际数学界。他在“现代数学女王”——拓朴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被称为“拓朴学大地震”,将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1956年,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今天的中科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大智为师 吴文俊先生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先生到学校登台授业,至1964年因参加"四清运动"而离开讲台。访谈中,吴先生首先回忆起引导他走上数学学术道路的几位良师,之后讲述了他在中国科大任教时一些往事,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先生到学校登台授业,至1964年因参加"四清运动"而离开讲台.访谈中,吴先生首先回忆起引导他走上数学学术道路的几位良师,之后讲述了他在中国科大任教时一些往事,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涛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1):261-263
中国的传统科学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进行挖掘,能够对现代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启示。吴文俊院士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的研究,认为古代中国数学的不同于古代西方数学以定理证明为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机械化,受这种思想的启发。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对现代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和现实中的问题,是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对现代科技术创新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7.
正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所等机构任职,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5月7日逝世。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其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1月16日上午,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永志,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刘云山首先来到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家中,关切询问吴文俊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对他在数学机械化领域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表示钦佩。吴文俊建议坚定对我国数学发展的信心,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刘云山说,科技工作者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报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把人生价值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相似文献   

9.
张慧 《今日科苑》2017,(5):16-26
5月7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发布讣告称,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了时2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本杂志邀请特约记者张慧撰写《吴文俊院士:中国数学的旗帜》一文,以此表示对吴文俊院士的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10.
正他是中国数学界的泰山北斗,1956年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82岁高龄时又站在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浩瀚宇宙中,一颗被命名为"吴文俊星"的小行星和光同尘,世间巨星却已陨落。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逝世,享年98岁。斯人已去,空余追忆。"吴文俊一生淡泊自守,对于名利看得很轻,从来不宣扬  相似文献   

11.
为“现代数学女王”添彩的炎黄子孙 “现代数学的女王”,法国数学家狄多奈曾这样赞美拓扑学。巧得很,吴文俊早年正是因在国际拓扑学领域颇有建树而一举成名。 在半个多世纪前,风华正茂的吴文俊开始接触并从事代数拓扑学的研究,他凭着智慧和艰辛的努力连续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及其应用,这一切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拓扑学事业的发展和完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机械化和代数化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而且对当今数学前沿的研究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及其应用”首席科学家吴文俊院士认为,“中国的古代数学,基本上是一种机械化的数学”,“是机械化体系的代  相似文献   

13.
吴文俊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老一辈数学家,50年代他曾因在拓扑方面的突出工作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70年代初开始从事计算机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几年来,他从几何定理证明的机械化人手,在世界上首先创立和发展了机器证明理论,这个理论被国际上誉为“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吴文俊,男,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曾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代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现代中国早期数学家胡明复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的一生,他是中国最早研究现代数学并取得一流成就的数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的创建者之一,他还对上海大同大学的创建,中国数学名听统一工作等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经过多年研究,认定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是中国人首创。据了解,十进位位值制记数法包括十进制和位值制两条原则,“十进”即满十进一;“位值”则是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在《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这本书中,“十进位”受到高度评价:“这一创造对世界文化贡献之大,如果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也是可以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相媲美的。”该书还指出,这一记数法最迟在《九章算术》成书时(公元1世纪)就已十分成熟;而在外国,印度最早也是在6世纪末才出现。中国人首创十进制  相似文献   

17.
1926年出生的谷超豪,无疑具有极高的数学天分,但他却在尚未展露天分的14岁参加中共,介入严酷的政治斗争。从此,他的一生就纠缠于发挥数学天分与政治运动之间,有时数学才情借助政治或远离政治得以发挥,但更多的时候是政治妨碍其数学才情的扩展。他一生许多宝贵时光并没有用在数学研究与研讨中,而是耗费在政治生活与政治运动中,可谓“才情未尽”,但他仍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这个团队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现代第二代数学家代表之一,在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三个领域都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谷超豪兼具数学设计师与工匠的才能,对数学发展也有全局性眼光与战略视野,影响了中国当代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齐民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与数学教育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偏微分算子理论,为中国偏微分方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齐民友反对完全否定数学理论重要性的错误思想,并因此被武汉大学"拔白旗"。改革开放后,他又先后出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齐民友撰写与翻译了大量的数学科普著作,致力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从齐民友的人生经历出发,介绍他关于数学文化的思考和工作。  相似文献   

19.
1899年希尔伯特(Hilbert)出版了他的经典名著《几何基础》,从此奠定了几何公理化体系的基础。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文俊的专著《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可以说是奠定了几何机械化体系的基础。它可以与《几何基础》媲美,成为机械化数学的典范著作。  相似文献   

20.
刘耀鸿 《科教文汇》2012,(34):91-92
帕斯卡是一位高水平的数学天才,他对17世纪几个发展迅速的数学领域如射影几何、概率论、微积分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他可以说是17世纪的杰出科学家之一,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帕斯卡及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