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苏屹  曹铮 《科研管理》2023,(3):43-55
以2006—2020年京津冀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对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进行必要性检验与充分性检验,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研究五个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最大节点在三个阶段内吸收资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节点无明显变化,协同创新网络满足以北京市为核心的小世界特征,北京和天津分别占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第一、第二核心位置,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控制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呈现不同梯度且十年间均有所提高,网络由核心节点为主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余邻近维度均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显著程度呈现出倒U型态势,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3.
朱伟珠  李春发 《现代情报》2017,37(10):78-8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公共图书馆联盟平台,对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满足三地民众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协同创新和结构洞理论探讨了联盟平台构建的战略定位;分析了构建联盟平台的可行性,并探析了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保证平台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三地经济与科研发展需求的联盟平台,重点分析了平台的系统结构、重要数据库以及特色服务等,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长远战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以学习型区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为依据,以京津冀技术差距、经济差距为切入点,综合剖析与回归检验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空间面板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提出如何更好地加速实现京津冀跨越式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新协同配置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经济溢出能力5个要素,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测度2008—2013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表明,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由于各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应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软环境,搭建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是"大科学"世纪科技发展的时代主题,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从协同创新博弈观的思维逻辑出发,基于同质创新政府与异质创新政府博弈模型剖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科技资源共享的"囚徒困境"成因,由此建立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声誉博弈"模型以寻求纳什均衡的突破点,最后从协同共享理念、协同共享机制以及协同共享环境营造多个维度提出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科普作为创新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翼,区域科普工作也需协同高效发展。本文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四个重大区域为评估对象,以2015—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省级数据为面板,从科普资源密集度和科普资源利用度两个层面建立区域科普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影响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专业化促进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新征程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研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切入口,梳理了科技创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提出了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方向。研究认为,科技赋能区域发展是区域创新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成果;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信息化时代、国际环境、国家发展进程三者共同决定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京津冀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应以区域创新空间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以数字经济驱动京津冀新征程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协同创新模型对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创新协同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则会对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和产出产生负向影响作用,影响地区的协同度,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协同创新发展.其次,京津两地对河北的人力资源具有"吸虹"现象,且对河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这也是河北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中的"短板"之原因;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大力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与协调发展,成为重要战略路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布局为标志,跨区域协同创新进入全面布局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新时期.当前,我国跨区域创新发展形成四个层面的发展新格局,并不...  相似文献   

1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必然选择。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整合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天津的研发转化优势和河北的制造业发展基础,协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京津冀军民融合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五链融合”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促进生产合作,以人才链创新合作方式,以创新链构建合作研发平台,以资金链拓展融资渠道,以政策链完善合作机制,提升跨区域军民融合产业持续竞争能力,逐步将京津冀打造成为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新高地。  相似文献   

13.
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全面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对接、平台建设、产业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研究提出京津冀深化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微观层面,从区域协同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依据协同论和创新网络等理论,基于基础、主体、要素、载体、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从主体合作、要素流动、载体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系统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包括创新基础有待改善、主体合作仍需加强、要素流动与共享程度不够、载体共建能力还需提升、产业协同水平亟待提升等;最后,提出“夯实创新基础—强化协同合作—加快共享互通—加大共建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下,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唯一的高等农业院校,积极应对国家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在高精尖建设、服务区域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章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科研工作的应对思路,即切实找准自身位置,放眼京津冀,积极对接京津冀科技发展的新需求,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信息网络化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人才合理配置对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改进的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动力模型,分析两者的协同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演化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通过合理的演化路径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人才配置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具体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2012-2020年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产业邻近维度、知识邻近维度和地理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研究表明:9年间京津冀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快速演化,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心势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多中心化趋势,子群之间凝聚力较差;三省市协同创新网络核心节点均为“国家电网公司”,多个核心节点在协同创新网络内部占据重要结构洞位置。京津冀三省市不同阶段的不同邻近效应对协同创新网络产生不同影响:产业邻近与地理邻近始终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网络发展,不同省市不同阶段知识邻近影响的显著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以协同元创新机制为策略,多元化的京津冀教育人才交流共享方法必将辐射整个教育领域,因此,京张学前教育人才交流融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服务平台是有现实依据的。  相似文献   

19.
温科  张贵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0):112-119
从生态位视角对2006—2017年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情况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创新资源控制能力发展不均衡,天津成为京津冀创新资源竞争的中心,北京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迅速,河北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缓慢;北京-天津的区域创新生态耦合状态最好,而天津-河北的耦合状态好于北京-河北。对此,提出天津作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主要协同对象,需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构成体系、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方式,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及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强化产业创新能力是京津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DS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的指标体系,对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2014年以来,京津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18年后呈加速提升之势。但三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仍处于初期水平,存在创新能力发展极化效应显著、创新分工合作机制不完备、创新链和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对此提出优化产业创新格局、完善人才保障制度、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