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1月,随着<财经>创始人之一胡舒立离职,<财经>三分之二的编辑团队都选择和她一起离开,总编辑王波明在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中写道:"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有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  相似文献   

2.
财经观察是胡舒立担任《财经》杂志主编期间在该杂志的署名专栏,从1998年8月创办,直至2009年11月胡舒立离职,每期必见,历时11年。财经观察是类似于社评的准社评栏目,一直由胡舒立个人署名,不过随着《财  相似文献   

3.
预警是财经媒体应提供的一项服务,而不是责任 《青年记者》:何总,您好!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183;巴贝尔写了篇文章《财经媒体为何没有预警金融危机》,反思财经媒体对这次金融危机预警不力的原因。您对此怎么看?财经媒体是否应有预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张天蔚 《新闻实践》2002,(10):22-24
2000年11月,《北京青年报》进行全新改版的时候,新版中的各个重点栏目曾经集中地在报纸上作过一次亮相和自我介绍。当时笔者代表社评部(专门写社评的部,而不是“社会评论部”的简称),对“今日社评”所作的介绍,题目就是《打量时代的参照》。当时认真回顾了一下已经写过的社评和今后可能写出来的社评,觉得这题目既符合我们对该栏目的期许,也很可能就是它所能达到的境界和得到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2001年第1期《卢跃刚:承负悲壮》卢跃刚,《中国青年报》记者第2期《秦朔:经营影响力》秦朔,时任南风窗杂志社总编辑,现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6.
《传媒》2008,(6):19-25
2001年1月~2006年3月,任《经济观察报》总编辑;2006年3月~2006年11月,任《经济观察报》社长;2006年11月~2007年7月,任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新媒体业务总裁兼《财经时报》社长;2007年9月至今,任《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一本以周为出版周期的商业新闻杂志,在截稿日当天更改封面故事,会有怎样的急促、混乱?问题在何力心里一闪而过,没有停留。  相似文献   

7.
新创     
《青年记者》2009,(22):2-3
《财经》杂志组建新编辑管理团队 《财经网》11月16日发布公告,介绍《财经》新任编辑管理团队: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王波明任总编辑,中国证券研究设计中心媒体管理部副总经理杨浪任副总编辑,《投资者报》原执行总编辑何刚任执行主编,《财经》原美术总监兼首席摄影记者法蛮任副主编。11月23日出版的杂志由新团队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8.
2月18日,"2010和讯财经图书大奖颁奖盛典"在北京知钱俱乐部隆重举行。经济学家王连洲、党国英,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刘坚、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财经》执行主编何刚等著名媒体人以及国内知名财经出版社代表共同见证了6项大奖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挡不住的趋势》作者:张明正,陈怡蓁著/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定价:29.80推荐人:秦朔博士(曾任《南风窗》、《新营销》总编辑,现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米兰·昆德拉的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新闻评论工作者对报纸上的楷体字往往有特殊的敏感。近一年,我开始注意《环球时报》(下称《环球》)刊发的楷体字——社评。一家报纸能够不间断地发表社评,没有足够的办报经验和高度职业化的团队,是很难做到的。也许是因为职业关系,我对评论作品比较挑剔。正如经常鉴赏佳茗,一般茶品很难得到  相似文献   

11.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12.
《环球时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自2009年起,它创办了社评栏目。就像它的头版标题一样,其社评所引起的争议很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年来,《环球时报》的社评经常被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泛转发和引用。  相似文献   

13.
范敬宜著《总编辑手记》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范敬宜于1993年9月至1998年3月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4年多的期间内,基本上每天坚持写  相似文献   

14.
第一届记者论坛时间:1999.7主题:交流·探讨专家:叶研《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第二届记者论坛时间:2000.7主题:关注传媒前沿专家: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毕熙东《青年体育报》总编辑第三届记者论坛时间:2001.8主题:环境报道与社会专家:孙凯《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时任);《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现任)卢跃刚《中国青年报》记者、报告文学家第四届记者论坛时间:2002.8主题:财经新闻的改革与发展专家:胡舒立《财经》杂志主编杨大明《财经时报》总编辑(时任)《财经》杂志副主编(现任)第五届记者论坛时间:2005.5主题:先进传媒与先…  相似文献   

15.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被上海文广任命为第一财经系的负责人后,一个做第一财经通讯社的项目也随之开始筹备。第一财经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第一财经内部已知悉通讯社的运作,在北京等大城市都将成立新机构,但如果重新配置采编人员,成本将会非常高。  相似文献   

16.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刊发的社评做了一个统计。统计发现,该报社评除了在记者节、消防日、乙肝歧视、台海局势等社会重大新闻上坚持有自己的声音外,一半以上的评论都是本地化的。特别是针对深圳将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  相似文献   

17.
高高瘦瘦的身材、平平和和的性情、不疾不徐的言谈、有棱有角的见解,这就是杨大明,一个曾经让几个财经媒体大放异彩的传媒人,一个躲在掌声后面的寂寞高手,过去的《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财经》杂志联合主编、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经济半小时”重要节目的策划人,现在的《财经时报》总编辑。  相似文献   

18.
文人的骨气     
解放前的《大公报》是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过去我们评价它是“小骂大帮忙”,如今有人提出新的观点,值得商讨。总编辑张季鸾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之一,他的办报指导思想,他的新闻编排业务和社评写作技巧,他大胆起用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经验等等,都是新闻史上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著名记者王芸生、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几乎都与张季鸾的裁培和使用分不开。徐铸成晚年写过一本《报人张季鸾先生传》,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文人的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0,(2):62-62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被上海文广任命为第一财经系的负责人后,一个做“第一财经通讯社”的项目也随之开始筹备。第一财经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第一财经内部已知悉通讯社的运作,在北京等大城市都将成立新机构,但如果重新配置采编人员,成本将会非常高。  相似文献   

20.
新闻观察     
9月,《中国企业家》原总编辑牛文文辞职创办《创业家》杂志的消息在业内引起很大震动。他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他希望《创业家》在中国商业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请看本刊专访《创业〈创业家〉》。财经时报停刊整顿事件,是近期业界普遍关心的话题。请看魏永征教授的剖析文章《财经时报为什么受到纪律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