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十几年的《读书》,思想上受益良多。近读沈昌文先生的文章《回忆〈读书〉》(《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又觉得我们这些办杂志的人还能从《读书》中得到不少编辑方面的启示。一、“三无”境界谈到《读书》成功的原因时,沈先生一再强调“自己的局限和无能”,“因一己之无能才能联络到那么多能人,把这么一个其内容远远超过我们知识水平的杂志有声有色地办了多年”。他的同事又在“无能”之上加了“无为”和“无我”,构成一个“三无”境界。办杂志不是武大郎开店,刊物的水平当然要力求高于编辑自己的水平,否则就没有意思了。刊物的水平取决于作者的水平而非编辑的水平。编辑的能耐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报纸系统1987年好新闻评选工作4月8日在平顶山市结束。评出了一等奖作品21篇,二等奖作品39篇,三等奖作品53篇,并推举出了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篇目。参加全国评选的有:《老农索景富为落选乡长送匾》、《“读来读去读书社”又掀读书热》、《平顶山有个、“立刻办”》,《两千余娃娃鱼差点成为盘中餐》、《昨日安阳——“临时天文首都”》、《郭家新的“角色改变说”》、《“没想到”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4.
成放 《新闻实践》2010,(7):78-80
平时也订阅和浏览一些读书类杂志和报纸,诸如《读书》、《书屋》、《书城》和《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等,但从未读过《南方都市报》的“南方阅读”周刊。经朋友推荐,笔者找来一读,真有“相见恨晚”之感。  相似文献   

5.
元代延祐年间,四明(鄞县)程端礼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论者或以此为导读书目之始,或以此为“典型的,比较考究的导读书目”。今考其书,卷首《纲领》先列《白鹿洞书院教条》: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教之目”及“修身”、“处事”、“接物”等教规。接着有《程董二先生学则》,规定“朔望之仪”如“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等。其次又有《西山真先生教子斋规》八条:学礼、学坐、学行、学立、学言、学揖、学诵、学书。《纲领》最后汇罗《朱子读书法》、《古圣人读书法》等并分条论述,阐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尚志、居敬、穷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书法普及教育以后,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一大批原来初等水平的书法爱好者逐步跨进了高水平的“门槛”,他们把购买视角投向了书法精品。其购买方向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求全。这类读者对于单行本、书法选之类不感兴趣,认为不能“止渴”。他们需要的是《中国书法全集》、《中国书法艺术大成》、《标准草书字汇》、《清代篆隶》等等,这些书内容众多,反映了  相似文献   

7.
蔡瑞华 《视听界》2010,(2):89-91
自1996年央视开办《读书时间》栏目,国内电视读书节目经历过“干树万树梨花开”的辉煌,终究逃不过“聊聊落落数点星”的低谷,目前,仅存5档:央视10套《子午书简》、河北卫视《读书》、北京电视台8频道《悦读会》、北京电视台3频道《非常接触》以及广西电视台生活频道《读书时分》。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纸﹃读书版﹄概览︵上︶■徐雁进入90年代,报纸扩版潮风起云涌,全国各地的日报、晚报和专业报大多数都办起了自己的“读书版”。这些“读书版”加上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民“求知热”和“文化热”的勃兴而创办的《读书》、《书林》、《博览群书》、...  相似文献   

9.
1979年4月,《读书》石破天惊地打着“读书无禁区”的旗号创刊了。《读书》编辑沈昌文和陈翰伯、陈原、史枚等人,谨奉“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力将《读书》做成“知识分子的高级休闲刊物”加之《读书》作者如丁聪、王蒙、费孝道、金克木、董鼎山、刘晓枫、辛丰年等国宝级学者参与,《读书》在当时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相似文献   

10.
和一些同龄的“书友”(一样爱读书的朋友)闲聊,发现我们读书生活所走过的道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最早接触的,大体上都是几部古典小说——“才子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则因为书中人物脾性的古怪(贾宝玉那么多情,林黛玉又那么多愁!),不象《水浒》里梁山泊好汉李逵、武松那样容易理解;《聊斋》的故事虽然经大人们一讲是十分地有趣又神秘,但自己读起来,又因为文字不那么通俗,要揣摩半天才能达到似懂非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点“隔”。——这两部了不起的巨著是要到后来才慢慢咂出些滋味来的。  相似文献   

11.
《读书》杂志是三联书店的名牌杂志。近一段时间,一场围绕《读书》的“批判风暴”在报纸和网站上沸沸扬扬。作为一度被称为“中国知识界最重要的阵地”,“检验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尺度”的知识分子杂志,这场争论显得意味深长。批评矛头对准了《读书》近几年的风格变化,以及“长江读书奖”的评选结果。来势之凶猛,使业外人士如坠云雾。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读书》各方当事人,请他们谈谈对“读书事件”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朱原谅 《图书馆杂志》2020,(4):50-56,61
掌握古代先贤的读书方法有助于提升目前阅读推广的有效性。通过文献研究法,发现流传的朱熹读书法三个版本源自黄士毅的《朱子语类》、黎靖德的《语类大全》和张洪、齐熙编辑的辅广《朱子读书法》,其内容和编辑思想各不相同。朱熹读书法中蕴含的读书于学者至为重要、读书不在多寡而在于"精"、读书须循序渐进、读书有利于崇德、作文是读书的重要目标等思想对当前阅读推广活动实践、阅读推广人和读者的素养提升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万彬彬 《视听界》2013,(1):83-86
2012年4月,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世界读书日”推出了特刊,首次对全国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开辟读书版、读书周刊、读书栏目(节目)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存六档电视读书节目。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原《子午书简》)、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书香北京》、河北卫视《读书》、上海星尚频道《今晚我们读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常有机缘拜谒各地的读书大家,五月又在北京晋见了舒芜先生。 但你怎样向人家解释“读书大家”?关于舒芜先生,世所公认是评论家、杂文家、编辑家。“读书大家”虽然并非我的杜撰,解释起来不免还是要多费口舌。不过近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评学概论》问世,其中称先生为“书评专家”,或者还差强相似。  相似文献   

1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27):58-59
“行云流水”意思是漂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毫不拘束。语出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例如明·韩昂《图绘宝鉴·皇明》:“(史廷直)性荦荦不羁,以诗酒为乐,画山水得行云流水之趣。”巴金《文学回忆录·同志》:“广田的文笔好似行云流水,极其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思。”梁实秋《雅舍小品·书法》:“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名家书法,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萧散。”老舍《我的经验》:“一出好戏,人物出来进去正如行云流水,极其自然,使观众感到舒服。”也形容事物漂浮不定、易于消逝。例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今日被老子点破了前生,如梦初醒……把世情荣枯得丧,看做行云流水,一丝不挂。”冰心《超人》:“这样,岂不又太把自己和世界都看重了。不如行云流水似的,随他去就完了。”  相似文献   

16.
王书坤,1952年出生,郑州市人,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河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华夏风情书画院河南分院副院长、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王书坤自幼酷爱书画艺术,6岁开始苦练书法,苦读诗文,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颜、柳、欧、二王、米芾书法,又临汉隶,研《曹全碑》、《张迁碑》等古今名帖,博采众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书坤的一个“寿”字,被书画界赞誉为“中原第一寿”,所书“龙”字既是草书“龙”又是书面飞“龙”且有独特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被《中华龙典》编委会授予“当代中华第一龙”的称号。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大型书画展中…  相似文献   

17.
为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郭清晨书画展”在焦作市图书馆展出。展厅里人山火海。有的面对几平方米大的“黄河魂”巨幅书法惊叹不已;有的在《唐诗三百首》250米书法长卷前驻足入神;有的则在“丹沁竹林”风雨之竹前接受洗礼。郭清晨既擅长书法,又善于绘画,还能诗文,妹妹艺术互为补充,使其书画作品内涵丰富,时出新意。“黄河魂”巨幅,颇具颜体神髓,又参以魏碑笔意,气势磅蹑,如临黄河观惊涛裂岸,听凤阶马嘶。“正如观众留言:“灵活浚发,一泻千里,魂魄纵横,黑白天地。”《唐诗三百首》长卷,以行书为基调,间作楷书,使整卷沉稳…  相似文献   

18.
<正>《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素有“纸上故宫”之称,现已出版绘画编、书法编、雕塑编、玉器编、善本特藏编等100余卷,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文物清点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十三五”出版规划中的重要项目,在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其中《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占据着不小的比重,而《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书法编·清代卷》正是书法编的收官之作,共15卷。  相似文献   

19.
江晓原:三年前我在《博览群书》上写过一篇文章,结尾那句话后来在网上流传颇广:“我忽然发现《读书》近年变得不好看的原因了!哈哈,那是因为——李零已经不在上面写文章了。”如今三年过去,《读书》已经换了新主持人,而李零又出版了更多的书。  相似文献   

20.
深圳又敲“读书锣鼓”———(摘自《中华读书报》1996年11月6日)朱建国定于11月8日在深圳隆重开幕的第七届全国书市,标志着深圳第四次敲响“读书锣鼓”。深圳第一次读书锣鼓似乎应以“刘学强热”为代表。1981年,移民作家尚未光临深圳,那时在深圳领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