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的瞩目,然而道教与唐代阶级斗争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的流行状况,认为唐前期规模较大的陈硕真农民起义就受到民间道教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和宋代是道教比较盛行的时代,其文学作品受道教影响很大。在唐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道教类传奇小说,因唐代与宋代的社会背景、政治影响和道教发展都有差异,所以唐代与宋代的道教传奇小说也有不同。唐代与宋代的道教传奇小说在主题类型、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差异,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也与道教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唐代极盛,唐代隐士常与道教发生各种联系。本文就道教与隐逸的关系,探讨初盛唐隐士心态和隐逸现象的新变。进而透析当时文学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道教与唐代皇室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瞩目,然而关于道教内道场的问题却鲜有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内道场的设置状况,认为道教内道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代,而随着唐代皇室进一步地尊崇道教,道教影响更加深入浸淫宫禁。有唐一代,皇室在宫禁大内以及离宫别苑相继设置了各种功能的道教内道场,这些内道场可以分为临时性的和永久性的两种。唐代皇室通过道教内道场,频召高道逸士入内供奉修道,同时也大大地满足了皇室内眷从事各种名目的道教活动的宗教需求  相似文献   

5.
论唐代女冠诗人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道教发展较为充分的时代,这一时期几位著名的女诗人都是女冠。唐代统治者对道教的优惠政策和道教教义改变了入道女冠的生活和观念,女冠诗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其女性意识在争取情爱自由中得以回复,在对社会平等地位的期盼中、在对社会政治的评价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教圣地之一,天台山在唐朝享有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在唐代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处不同凡俗的人间仙境.唐代莅临天台山的诗人,留下涉及道教的诗歌一百五十余首.这些诗对天台山的抒写,主要集中于两大体系:一为天台山的风物胜迹,一为天台山的道教宫观.诗人们正以此为核心营构诗歌的意境.大体上看,高峻辽阔、偏远险要、静谧幽冷、朦胧飘忽与清美和谐的意境,一起构成了天台山的“仙境”特色,而这也正是唐代有关天台山道教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道教在唐代始终为皇室所尊奉,致使唐代成为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唐代公主入道者甚多,没有正式入道者也多崇奉道教,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庄园宅第的建造之中,体现了唐代公主深厚的道教情缘.在唐代题写本朝公主庄园宅第的诗歌中,也渗透着唐代公主的道教情缘和道教的自然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8.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这在唐诗里也有反映,有些作品记述了天台山道教的宗教行为,最主要的有导引服气、炼服丹药、研习经书、举行斋醮仪式等,这可以为天台山道教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唐代道教的流播,大致可分为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其表现形式为“仙道”与“鬼道”。唐代是神仙道教鼎盛时期,而民间“鬼道”也有所发展。唐代“鬼道”继承了早期“鬼道”五斗米道的特点,并进一步与巫术迷信相结合,以符水治病,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色,对广大下层民众有巨大吸引力,引起了一次又一次民众暴动,同时,“鬼道”也逐渐浸润于上层社会,甚至渗透到皇室宫禁,对唐代政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11.
韦杜两姓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在唐代已各自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集团。两大家族的优秀人物活跃于国家的政治舞台,且许多人担任国家宰相一职。通过对韦杜家族29位宰相人物的分析对比,总结其特点之异同,为我们深化对唐代韦杜家族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阐述了唐代贞观年间,君臣论政这一清明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背景,唐初严峻的政治局势,迫使当政者必须网罗人才,兼听广纳,以制定切合时宜的方针、政策,这是论政产生的根本原因。另外,唐太宗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为了唐帝国长治久安,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氛围,为论政提供了政治前提。这一历史现象在唐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均有所不同程度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卢凤 《铜仁学院学报》2005,7(3):31-31,47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在姚崇、宋璟等贤相的辅佐下,针对当时的弊政,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开元年间成为唐王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的后期,盛唐局面走向衰落,唐玄宗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他有许多失误,如,任用奸相,朝政腐败;另一方面他只图自己的享乐,日益骄奢,奢华无度,不顾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14.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监察制度的承续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封建监察制度始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日趋完善。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表现为:御史监察系统的统一和完善;专门的规谏机关、谏官种类增多;地方监察制度完备;选官制度更趋合理。皇权不断得到加强和推崇,也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监察体制更趋合理,且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7.
御史监察制度始于秦汉,经魏晋南北朝进一步发展至唐代趋于完善。唐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机构的健全和法律的完备,御史监察权的独立行使,优秀人才加入及严格选拔制度。唐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也为我国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瑜 《茂名学院学报》2013,(5):10-13,21
唐朝前期,皇室成员常常和外朝大臣联合发动宫廷政变,频繁的宫廷政变导致政局不稳,也引起了皇帝对外朝大臣的不信任,比较而言更为信任的是内朝宦官,宦官势力由此崛起,而其中的翘楚则当属高力士。高力士深受唐玄宗的器重的原因,除了生逢其时,还因他有对玄宗忠贞不渝、办事谨密、善于沟通君臣关系、适时对玄宗提出规谏、擅长骑射等政治和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19.
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顶峰,也是封建社会前后阶段转变过程的临界点,各项制度急需改革,其中军事改革是重中之重,这就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目标应该是军队建设。由于唐玄宗君臣的奢侈腐化,造成改革的不彻底甚至失败,导致唐朝社会走向衰退,影响了唐中后期政局的稳定,其消极后果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社会影响不可谓不大。唐玄宗在位时期,财政支出目标的模糊是造成唐朝国运由盛转衰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加号入相"现象由隋朝发端,在唐朝发展并最终走向定制,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用乃至用字、音韵等诸多方面详加考证,有助于深入探讨和研究唐代皇权和相权之间、相权表现形式变化前后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国家宰辅制度中出现"加号"现象对后世中央政治制度与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