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小说以文本实验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以新的观念和意识解读历史。这种迥异于以往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引起了批评家和广大文学从业者的深切关注,而它那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手法更是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和哲思感悟。新历史小说文本探索角度各异、手法多样,但按叙事类型来作类分,大致可以把这种新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分为重叙型、虚构型以及家族化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叙事话语是一种建构性的想象,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形创造出陌生化的异形时空经验.先锋小说的时间塑形经验是形式探索与叙事革命的重要支点.叙事时间呈现出变幻交错、扑朔迷离的形态,线性时间锁链的断裂、历史的连续统一体的内爆,释放出偶然、短暂、瞬间的后现代碎片.虚构叙事与时间塑形的变革,为当代先锋小说的时空革命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安娜的写作焦虑体现在她不断进行的文本“重写”上。“重写”不仅是女主人公私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小说中特有的一种叙事策略,它与文本的叙事结构也形成了呼应,从而将作品的主题指向了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走向,反映了多丽丝·莱辛对当代小说艺术的“叙事”与“虚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当代小说的形式意识开始觉醒,一些年轻的小说作家开始了小说形式革命。“先锋小说”出现,小说中“故事”隐退。大约十年以后,90年代中期“故事”又去而复归。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来,乡土小说中的故事形态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讲求情节,注重故事;(二)淡化情节,书写情绪。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成熟的姿态:一方面以最具“民族特色”的面目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开放的胸襟汲取西方叙事艺术,开拓出了—个个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世界。这种趋势反映出作家的创作心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文本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可见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鲁迅的历史小说观基因。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文本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可见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鲁迅的历史小说观基因。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巴金创作三篇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在将历史真实向艺术虚构转化的过程中,所含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性体现出其以人民立场衡量历史人物的人民史观;从叙事伦理的角度来看,巴金在叙事时坚持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但个体自由叙事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去英雄化的趋向,展现出巴金一贯的人性立场和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在人民史观和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下展现出细微的人性内涵.是这几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平面化是新生代小说进行后现代叙事的主要手段之一。新生代小说通过采用空间化的叙事模式和观光者的叙事姿态,解构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若干深度模式,使得新生代小说消解了物理深度和精神深度,也使得新生代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都成为“内在的流浪汉”。平面化写作导致新生代小说中的意义缺失与道德缺席,对新生代小说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界关于时间与叙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从此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丰富了创作者的表现技巧,也优化了评论者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文坛一道新奇的风景线。陈忠实的《白鹿原》堪称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经典范本。“时间”对其全书叙事的意义十分重大,作者通过对“时间变形”娴熟巧妙的运用实现了叙事“陌生化”的多方突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现当代小说的意境营造与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与情节延伸等多方面研究,说明"尚三"这种审美思维机制在中国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以较强的惯性力和向心力影响着中国作家的思维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5.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匠心的历史意识和叙事方式打开了中国作家书写历史题材的新思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对“民族秘史”的认识与表现上存在着与《百年孤独》的趋同现象;在艺术视角、叙事情境和结构模式方面两部作品又呈现出各具千秋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作为小说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发展演变历程,并在当代明显地表现为"十七年"的政治意识形态叙述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叙述两种叙事倾向。围绕这两种倾向,分别以《创业史》和《白鹿原》为例,从理想人物的塑造、语言及言语方式、作家视野下主题的选择与情节的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究作家的创作是如何体现和形成当代历史小说的这两种叙事倾向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唐传奇,素为治古小说史的学者所重视,对其叙事功能及艺术的分析,已作多方面的阐释。然而,唐传奇因作家的特殊身份(兼诗人),且兴盛于充满浓郁诗情的时代,因而呈现出鲜明的诗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人物、主题、形式的诗化。三方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唐传奇诗化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时日本现代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渊源的梳理,从另一个侧面更清楚地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弘扬和影响情况。同时,深入发掘日本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根源,以期时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宗璞《野葫芦引》为探讨作家在文学记忆与历史细节的缝隙间如何经个人文学小传统而浸润出深厚而别致的审美底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例。从文学传统的内在融合来看,《南渡记》《东藏记》在女性视角与知识分子心态的描摹上显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作家对于战争的书写与关于历史的看法也将《西征记》里对世态人情的表现作了更为细致的审视。而已经完成的三卷本小说文本中对“野”这一小说诗学的建构方式.则从文学范本选择与长篇小说文体自律性的关联中为趋向世情/虚构流向的史传诗学提出了切实的当下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