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风格形成的原因和传统文学中平和冲淡风格形成的原因有质的不同。它是周作人在国民性改造思想指导下,受蔼理斯理论影响和对中国文学研究独特心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被认为是开拓了中国散文的取材范围。达到了美学的较高境界。其深度原因是一个隐士所选择的落寞与隐逸的文风。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周作人散文的内容是抒写闲适情趣,风格是冲淡平和的,而鲁迅散文的内容是有强烈政治倾向,风格是犀利尖锐的。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 ,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 ,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 ,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为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冲淡平易、闲适淡雅的闲适小品文.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十分浓厚,尤其是他对于晚明“三袁”的“性灵说”的推崇,成就了他闲适小品文主要的文学风格.通过梳理周作人小品文形成的源流及其创作过程中的主张,以及其小品文最终的命运,来逐层探寻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估价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文学价值,力图给它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和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轻淡闲适。周作人对四方食物的描写以及研究体现出他的人生品味和苦味;汪曾祺在对日常生活的冲淡平和的抒写中透着一种士大夫的优雅。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10.
乌篷船     
周作人 《广西教育》2006,(1C):57-58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这一特点得以体现在《乌篷船》中。《乌篷船》采用书信体形式,是自己给自己写的回信,颇有情趣。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乌篷船”这一写作视角,在与自己的书面交谈中,既写出对江南水乡的风雅稚趣,又体现出作家悠游闲适的情态。散文家追求平和冲淡的笔渊,语言素朴自然,文字苍劲有力,信笔所至,娓娓道来,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力。  相似文献   

11.
北周文学有着融南北文风的独特风格,其中宇文氏散文更具独特性,对北周宇文氏散文加以收集整理,并对其主要文体加以阐述,从而揭示出北周宇文氏散文独有的文学特色,并从它的文学特色中,总结出形成此特色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宇文氏散文的特征,并能为研究隋唐文学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2.
《诗经》305篇诗歌基本上都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创造艺术意境和形象,所体现的主要是周代的艺术风貌,其艺术成就折射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30年代“左联”的盟主,周文是在鲁迅直接扶植下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作家,因而,周文一生的思想、文学创作和文艺活动都深受鲁迅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二人分别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浙东水乡世界和边地军政世界,共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历史画廊,但在创作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各有特征。同时,鲁迅和周文都积极倡导文艺的大众化,周文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学是地域文化审美化的重要载体。湖湘乡土文学中除了沈从文传统和周立波传统,还有另一种可以上溯至19世纪以来湖湘文化所包含的哲思特质的韩少功传统。向本贵的长篇小说《凤凰台》在地域文化审美化的路向上,继承了沈从文传统的"民俗"言说和周立波传统的"政治"言说的长处,但这部长篇隐隐汲取了湖湘文学中"文化乡土—韩少功传统"的某些资源,更显现出另一种由凡俗生活所展现出的厚重的历史感,并演化为一个隐蔽的反讽文本。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先生在晚年的“文抄式”的散文创作是他独创的文学体式,对此人们的评价不一。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引文来源广泛,可见其读书之多。通过一个人所读之书可以窥见其人的治学甚至是为人。本文就是选择这样的角度,从周氏的“读书笔记”来看他写作时的心态。抗战爆发后,周作人一直没有离开北平,以至于后来的“附敌落水”,此段时间的周氏文章是研究他当时心态的极好资料。而在1940年的周氏文章相对集中的通过日人笔记谈到日本的文化,由此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周氏做出的“艰难的抉择”的深层心理吧。而其文中的日人笔记庶几可以看作是“个人书写”或是所谓“野史”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占筮之书的《周易》,在其卦爻辞中却孕育着中国早期文学诸文体的胚芽,于占筮之树绽放出文学之花。它不但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殷末周初原始文学的风貌,保存了甲骨卜辞之后、《尚书》和《诗经》之前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段珍贵史料,而且像“太山遍雨,河润千里”那样开启了后世的文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寓言、散文诸文体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周邦彦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他文学作品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对周邦彦的诗文从内容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全面了解、评价周邦彦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18.
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景物描写和女性描写,体现了作家浓厚的故乡情结和茶子花情结,体现了他文学创作的婉约风格和阴柔美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永州十年,是柳宗元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形成了自己诗文的艺术特色的审美风貌。柳州四年时期的创作在风格上是永州的沿袭,是一脉相承的,但有一些变化和发展,形成了个人特色。本文从柳宗元被贬永州和柳州两个不同时期入手,着重探讨以这两地为代表的贬谪时期诗文创作风格上的异同,从而深化柳宗元整体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的赏析。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以中国历史上的言志派散文为根基,在中国社会极为封闭的情状下接受了英国科学、哲学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开了中国小品文写作的风气,并使这种文体屹立于中国文坛,为当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输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