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末,人类在观念上的改变是从"二虎相争,必有一伤"的敌对态度,逐渐演变成合作的精神.可以很保守地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史.非但有国与国或民族和民族之战,在社会中是一个阶层和另一阶层之争执,本地人同外地人之争执,等等.即使没有战争或争执,也一定要比一下,我比你有钱有势,几乎什么都可以比一下高低.  相似文献   

2.
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科技创新是强国富民的关键。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方法叫同情之理解("了解之同情"),陈寅恪先生认为今人只有站在古人的立场、以古人的角度来看历史,才能准确地体会古人的心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换句话说,就是要尽可能的回到"历史现场",尽量的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而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史料。所谓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即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历史的近代发展证明:在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中,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它就会发展、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因循守旧,创新少了,它就会落伍衰微,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制于人。国家与国家之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就像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科研世界里不断驰骋,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专家简介:周楠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实践话题,也是古今中外一起伦理学说在建构其伦理价值观时都必须开展的焦点性理论思维活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义利之辨"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争论程度等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义利之辨"在中国学术界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高潮.这次"义利之辨"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和个人价值取向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心主义"思维在世界科技史的研究中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基于人类历史上科技成就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各地区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贡献,从而重新审视一些欧洲中心主义的结论。为此,我们首先建立了"人类科学和技术历史成就"数据库。然后基于该数据库对世界各地科技首创成就进行了统计,并就各国/区域在一些历史时间的横截面上的科技活动进行比较。该数据库虽然存在其局限性,但显著修正了一些在"欧洲中心主义"思维下数据采集的偏见,更好地反映了历史上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统计特征。我们的主要发现是:其一,欧美科技创新约占人类科技创新总量的81.7%,其他地区约占18.3%。这个结果仍然显示了欧美对人类历史科技创新的巨大贡献,但相对于一些"欧洲中心论"学者所认为的前者占97%而后者只占3%的统计结论,本文结果更接近历史真实。其二,基于对各地区历史横截面创新累计和各历史阶段科技创新活跃度的研究,我们认为在1500年之前,欧洲和中东的累计科技创新成就相当,但其他地区如中国和印度等不如欧洲。因此部分支持、也部分否定了一些反"欧洲中心论"学者所提出的1500年之前,"世界各地科技水平相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不管在哪个领域,"创新"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一个动态感很强的词。它总是与"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心向往之。农业领域的创新亦是如此。其实包括农业在内的人类所有的创新都从未停止过,它是人类得以不断进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是农业发展到今天,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远超史上任何时期。而科技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幅突破,在支撑、引领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拉开技术引进帷幕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发明以来,人类历史就进入了一个以电子技术发展为标志的历史时代.六十年代晶体管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半导体时代;七十年代集成电路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又开始进入了微电子时代;八十年代微处理器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数字技术时代;九十年代PC个人电脑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二十世纪第五代微处理器与互联网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电子智能化与信息化时代.……  相似文献   

10.
人类教育历史的发展,实际是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开启的教育历程。以历史角度,描述西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历史正是大学内在发展的展现,因此从中可以对大学教育的本质与大学之道等问题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年轻。古今中外,有很多名流显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希望找到能让自己青春永驻的"神药"。在西方的传说中,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庞塞·德莱昂费尽千辛万苦希望找到能让人永不衰老的"青春之泉",而中国的《史记》中也记载有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派徐福东渡的故事。人类或许永远也找不到让人青春永驻、长生不老的"神药",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将会  相似文献   

12.
<正>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改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精神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对我国21世纪发展至关重要。 一、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注定会落后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不是追求变革创新的结果。哪个民族和国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思想僵化,因  相似文献   

13.
知识生态标准语境下的伦理决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类创造了知识,人类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自然-知识"的知识生态环境之中.伦理决策实践能够在知识生态的人性认同标准、系统标准、历史限度标准三个基本标准中找到语境认证.知识生态的人性认同标准为伦理决策提供导向作用;知识生态的系统标准为伦理决策提供良好条件;知识生态的历史限度标准为伦理决策提供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14.
技术化生存的"自然"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使人类逐渐地远离自然状态,从而使人类的生存从"自然"地生存走向"技术化生存".技术,从其本质上讲,是作为自然的对立概念而出现的.当技术的风险,特别是技术进程无逻辑的风险展现时,人们为了各种目的开始诉诸"自然",用"自然"来对抗"技术".然而,"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模糊性和矛盾的概念,"自然"就是"变化".从人类生存的历史看,新石器时代人类脱离四处寻找食物的生存方式,开始从事农业或者畜牧业,发展出全新的工具和技术来维持生活,并建立社会.而工业革命则引起了"机械文化"的产生,人类的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至今仍在持续着.人以技术为中介获得自己的生存,这与其他动物只基本本能地适应以求生存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本质的区别,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是一则常见成语,成语大意是说,人由衰老恢复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道教指却老术,也用作祝颂之辞.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职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坚定学生创新信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途径,强化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的人类的全部文明都是人类通过自身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而获得的,应该说,人类的历史,本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江泽民主席在俄罗斯新西伯力亚科学城发表讲话中指出:“人类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造与原发创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创新的关注陡然间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并且对创新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大大超过了创造一词.那么,究竟何以理解"创新"和"创造"这两个概念呢?这一新情况对于创造教育或创造性人才培养有否进一步的特殊要求呢?本文力图利用经济学、创造学或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之略作讨论.  相似文献   

19.
编者絮语     
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的特性。本期“专家论坛”栏目,我们刊登了贡光禹同志编译的文章《我们人类的未来历史》,文章简述了人类最早的创新——原始石器及火的应用,论述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五大威胁,详细说明了人类社会在控制人口增长和传染病传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预言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一个人口稠密的世界。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0.
"创新之环"是本书的中心思想,赋予本书以生命.它构成一个"圆",下面是这个"圆"上的15个要点的简介. 距离已经消失我们都是近邻.渐进思想是革新的大敌.从中期到长期目标:企业要发展为商品最佳的企业,而不是追求成本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