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往往不能对物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力,则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本文通过对学生在解以下几道典型例  相似文献   

2.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其原因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什么方向的合外力,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3.
易错点扫描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同学们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通常表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本质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哪个方向的合外力,物体就向那个方向运动.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常见错误.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解决物体碰撞问题几乎都是列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通过联立方程直接计算求解或者让学生记忆公式求解。文章从物体运动的图像出发,换一种物理角度来巧解动量守恒碰撞问题,不仅加深学生对图像和物理公式的理解,而且提高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物理课堂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第七册中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是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为了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防止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编者在练习三十三中设计了一些稍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中专物理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容易搞错的问题,影响教师的准确讲授和学生的正确理解,给物理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现举例剖析如下,供同行参考。1速度的分解问题速度作为一个矢量,可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应用较多的是正交分解方式,但分解一定要注意按实际的方向或运动的情况进行分解。运动物体如在某个方向没有分运动,则不能在该方向得到分速度。如果只知运动物体的一个分运动方向,就不加思索地将速度按正交分解进行分解,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下面请大家看一个问题:“湖中有一小船,水面平静无风,岸边高处有人用…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本章知识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1)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通常出现在对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方面,特别是对摩擦力(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分析;(2)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准确地把握,如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矢量公式中的量常出现正、负号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就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没能正确掌握,误以为物体受到哪个方向的合外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例1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图1F1F2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的拉力大?错解由甲胜乙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  相似文献   

8.
<正>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这些概念都是在运动学部分给出的,而且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反复出现,造成学生一出现有关物理的运动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甚至盲目地堆砌公式,这样做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很容易陷入误区,以至于在动量、动能教学中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以正确时空观解决物理问题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一、在运动中引导学生在物理过程中分析物理问题,建立  相似文献   

9.
唐伯景 《物理教师》2012,(12):47-48
在物理教学中,常会有这样一类问题,某运动物体,其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夹角在时刻变化.求运动过程中,该物体速度的最值大小和方向.对于这样一类问题的处理,学生普遍反映困难较大.其实要是掌握了这类问题内  相似文献   

10.
杨梅芬 《学子》2012,(10):45-46
一、误区的成因分析1.相近概念辨别不清造成的误区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完全掌握对相近物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分辨不清,也不能构建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混淆。如图1所示,物体被传送带由低处向高处匀速输送过程中,相对于传送带是静止的,学生将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滑动趋势的方向)等同于物体运动方向,认为摩擦力方向向下,产生"摩...  相似文献   

11.
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产生的错误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一、由于学生只从表面现象看问题而产生的错误。例如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分析中,有些学生认为,物体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就有哪个方向的力。他们从物体沿斜面下滑的表面现象出发,就错误地认为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它  相似文献   

12.
中学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要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教师不仅要精心选题,而且还应善于对习题进行变换,这样既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又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少受题海之苦.下文就谈谈物理习题的一些变换方式.一、逆向变换逆向变换指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转换,或将某些概念、规律进行逆向分析和应用.例1 物体从h高处以初速v0做平抛运动,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逆向变换 物体以初速v0做平抛运动,落地时速度与水平方向成θ角,求物体下落时的高度h.例2 电荷在电场…  相似文献   

13.
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物体受力情况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的规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内容不能综合地灵活应用,用矢量公式计算时出现正、负号的错误,盲目地套人公式,是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高彦光 《考试周刊》2015,(2):140-141
对滑块与滑板及滑块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计算问题,首先分别选物体为研究对象,将各个物体的初态及物体在运动方向的受力分析清楚,其次根据物体的初态和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分析确定每一个物体参与几个运动过程,再根据各过程物体的受力依据牛顿定律、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求解。  相似文献   

15.
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标要求"能用公式、图象等方法描述直线运动,理解直线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针对高一学生初学变速直线运动,用公式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三个实例对比用公式法和作图法判断物体运动快速,可以看出用作图法更直观便捷且不易出错,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是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对于摩擦力做功学生也有许多错误认识。本文对这些问题,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静止式匀速运动中物体间的摩擦力此时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由二物体相对运动方向决定。静摩擦力的方向由二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决定,若趋势不明显则可假定二物体间无摩擦而其它条件不变视其加速度方向即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在这里关键不要把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学生常有的一种错误想法是“摩擦力永远与运动方…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习物理困难是由于师生双方在知识积累和工作方法上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其含义有两个:所谓"困",物理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学生的经验。使其困惑不已,不甚理解的物理原理和方法多;所谓"难",物理知识超过学生认知水平,在学习方法上也超过其技能范围。物理学习过程的知识水平和方法水平不断地向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挑战,造成学习困难。一、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表现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学生物理学习的困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积累不足,如,解密度题时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方法不清,如,解决浮力问题时不会准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不能有效地应用解题策略,如,在解决压强问题时生搬硬套公式将计算液体的压强公式和固体的压强计算公  相似文献   

18.
图象法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解决物体相互作用的能量问题时比公式法更直观、更形象、更简洁.但在以往出现的求解能量问题的文章中,  相似文献   

19.
《物理》是工科中专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为《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以及《晶体光学》、《传热学》等课程服务。因此工科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是个别同学在解题时,常常不尽如人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作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原因,弄清错在何处,从而吸取教训,正确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能力。1、由于公式物理意义不清导致误区。每一个物理公式,都有它特定的物理意义。要应用某一公式解题,首先搞清这个公式的条件在题设中是否已具备。例如:在解决物体下落过程中物体速度…  相似文献   

20.
摩擦力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在分析摩擦力的问题时,常出现以下问题:对摩擦力产生条件中和摩擦力方向中的“相对”二字的含义理解不深刻,常常错误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