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而本文则将关注点集中于美国法学学者21世纪以来在法学期刊以"中国"为关键词发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美国法学界对中国传统法的研究在新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特色,虽然在方法上依然将西方法学理论作为分析中国法律文化的理论依据,但固有的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视角在不断弱化,突出表现在更为深入地剖析了"法治"原则的西方局限性,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律的视角分析与论证"法治"等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中西之间的法律文化交流并不是单向的,双向交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愈发凸显。  相似文献   

2.
《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书的出版给中国学者进行跨文化知识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当代中国法律的一整套形式化的知识都来源于国外,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传统法律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二者之间的沟通成为当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目标之一。在无法脱开西方法律知识的境况下,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本身,是从西方法律知识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3.
借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分析了目前中国法律史研究者面临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些困惑。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视角和成果,正可以成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法律史的镜子,在阅读中与西方学者交流,形成新的镜像,突破常识局限展开新的思考。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体现了主编关注法律与资源的研究方法,着意于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深意。  相似文献   

4.
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开拓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自《荒原》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一直未减。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艾略特意欲透过诗中支离破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表达战后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和西方文明的荒废。笔者试图综合评述国内关于《荒原》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该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许芳 《考试周刊》2014,(62):86-86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关于会话的重要理论,西方学者对于礼貌原则的研究非常关注,提出的理论颇丰。本文分别介绍了Lakoff和Leech的礼貌原则,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方法论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除了引介当前西方学者提出的方法论之外,还注重我们自身的方法论建设。运用或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本文概况了两种由中国学者自觉运用或主动提出的、颇具特色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一类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最高层次上的一般方法论在比较教育领域的运用;另一类是"和而不同",这是应对比较教育研究的西方中心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刘杰  朱霞 《文教资料》2013,(27):49-50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思维的研究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伴随着整个汉学的发展历程.但在20世纪对于语言与思维的研究热潮来临之前,西方关于中国思维的研究成果只零星地散落于各种关于中国语言、文化、宗教的概述之中,至今没有学者对其进行梳理.作者认为,20世纪之前,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及语言学家、人类学对于中国人的语言与思维的探讨对后来的一大批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罗列从事这一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及其观点,为后来的学者如葛兰言、李约瑟、葛瑞汉、赫大维、安乐哲等人的思想发展找到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详细介绍中国江苏海门天主教神父黄伯禄关于神学、自然科学、中国文化等方面的中西文著作,并重点分析他的中西历日对照工作。文章通过全面解读黄伯禄的历日著作,指出其历表不仅时间跨度长,包含甲子纪年纪月纪日、王位纪年、闰月等中国传统计时体系中的特殊符号,并且换算优于西方,其准确性得以验证,为当时及后世学者编制历表提供蓝本和范式,也为研究中国天文、宗教等领域的西方学者提供信息参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法律化中人格观念,在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直接决定了中西方法律传统的不同。这些差异,是由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化类型及其思维方式和社会特点所决定。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仅在于制度层面。更应深入反思中国传统化。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英国学者阿瑟·韦利发表在《大陆报》(1927年10月2日)的英文论文《论中国现代文学;胡适的天才》,是西方英语世界的学者最早介绍"五四"文学革命及其领导者胡适的重要文献之一.这篇文献,是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中国诗歌高峰期的集大成的诗人。《秋兴八首》是他七律组诗的翘首之作,长久以来深受人们的赞赏。历来的诸多学者都尝试用中国传统方法研究这组诗的魅力来源,更有先驱者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阐释它的魅力所在。但这些研究大多都不能走出名家之言。结合西方的文艺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以"陌生化","含混"为视角,探求这组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十四行诗,国内学者近年研究的大多是"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十四行诗的产生和发展",而文章则刻意考察了西方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情形,并探讨了其在中国译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勇”德的中西异同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勇"的德性定位应为有"知"之"勇"、行"仁"之"勇"."勇"不仅须以"知"为基础,还须因"仁"而行,循"礼"、"义"之道;"勇"德的具体作用可概括为胜敌之"勇"、克难之"勇"与自治之"勇".西方思想家则主要从理性、上帝律法或世俗法律的角度来规定"勇".近代以来,作为德性的勇敢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是冒险精神的德性基础.美国"9.11"恐怖袭击后,西方学者强调"勇"德只能用于正义事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社会,我们既要批判继承中国的"勇"德传统,又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勇"德思想,以此构成"勇"德之扬弃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有三个目的:第一,从宏观的角度简介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军阀史研究的大致情况;第二,用西方学者的眼光,谈谈中国学者在此一研究领域与西方学者有何不同;第三,具体围绕军阀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问题,比较一下中西学者在此问题上各自的看法与差异。希望通过介绍和比较,有助于中西双方的学者将中国近代军阀史的研究更加推向深入。 (一) 西方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军阀史的研究起自本世纪60年代,当时出版了两本书:一是詹姆斯·谢里登著的《中国军阀:冯玉祥的生涯》(1966年版);一是唐纳德·吉林著的《山西军阀阎锡山,1911—1949)(1967年版)。因为有这两本书的出版,才激发了西方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发轫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和"艺术家"概念开始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paragone)既见证又极大促进了这一重要发展."比较论",即关于绘画与诗歌以及绘画与雕塑之相似性和相异性的热烈探讨,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热情和关注.因此,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比较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及其对当时艺术实践以及视觉艺术和艺术家地位的影响,可以揭示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杨熙超 《海外英语》2013,(7X):141-142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的十余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与"和谐"的生态学研究,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该文首先介绍生态翻译学的含义以及产生的背景和发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翻译学的影响力,最后得出结论生态翻译学在中国必将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此前,发生于1935年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与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互为动力的,在这次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是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次,1930年代也是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与这次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文化建设的原则、途径、方法及文化的任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促进人们更加理性和清醒地思考中国文化建设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最后,在这次论战中学者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的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表述的雏形,论战同时引发了关于文化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及如何使之中国化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是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后作出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汉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狄百瑞对新儒家思想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抨击了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西方汉学研究环境,指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由成分。狄百瑞一生学术严谨,著作等身,本文以《中国的自由传统》和《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学以为己、克己复礼、修己治人、平民教育——阐释了狄百瑞对朱熹教育思想"为己之学"的西方解读。这四个方面与西方人文思想上的自由教育相似相通,构建出一幅层次丰富的中国古代自由教育的图景。本文通过梳理阐释狄百瑞的自由教育观,试图消解外界对儒家的误解,展开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的关系方面,则有不同的分析进路和视角。从根本上分析如何形成中西方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差异而言,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甚至包括地理气候等诸多原因:但是,本文则试图从另个新的分析视角来探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原因.即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来反思中西法律文化,这样才能找到一个本源性的阐释。从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思维模式进一步深入分析.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则具有重要原因。通过对阴阳式与因果式法律思维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就会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化是如何形成以及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