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弃医从文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家族文化背景对鲁迅的精神文化个性和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 ,促使他离家外出求学。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启蒙 ,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开始了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留学日本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不断汲取、改造、整合中外文化和超越自己童年生活的负累 ,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 ,完成了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家族和宗族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作用,在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不断增强。在宋代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苏州范氏"中,"房"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范仲淹最初制定的规矩里,"房"是指以夫妇和子女组成的一个家庭单位,或者几个这样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家庭。随着族人增加和世代交替,在北宋熙宁、政和年间续定的规矩中,"房"被"诸位"所取代。南宋时,"范氏十六房"的概念正式成型,成为义庄以及宗族运营的重要构成要素。"房"的固定化意味着宗族的组织化,同时也体现出宗族的家庭机能日益淡化。通过分析范氏家族"房"的成立、变迁以及功能,可以考察在中国的家族、宗族史研究中"房"的重要性,并深入认识宋代士大夫家族的组织、构造和变迁。  相似文献   

3.
王晓初的新著《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中的越文化底蕴,并由鲁迅在越文化濡染下成为现代文化精神之父的探讨中,进一步发掘越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生成性意义.这一探讨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至鲁迅幼至青年时代的绍兴故乡生活;系统梳理了鲁迅精神的越文化背景的原色结构;对鲁迅不同时期的文学活动与创作等与越文化关系作了历时性思考;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且兼论及文、史、哲学,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方法注重学理,论著中实证借鉴与独到新见并呈;并展示出著者颇为自觉地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注重研究的当下意义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4.
<诫子书>是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和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入世精神,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6.
鲁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堪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典范。任何一种文化,除了其具体的表现以外,还有其驱使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鲁迅童年就深受中国传统侠文化的影响,并且有对"侠"的自觉模仿。正是这种尚"侠"的精神,后来在鲁迅思想中发展为对改造国民性的一种自觉思考。鲁迅的一生,不论是文学写作,还是社会活动,都在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侠客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堪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典范。任何一种文化,除了其具体的表现以外,还有其驱使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的越文化底蕴.论著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到鲁迅青少年的绍兴生活,并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注重学理,新见并呈;且展示出颇为自觉的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堪称越文化视野中对鲁迅的全面纵深透视之作.  相似文献   

10.
"黑色家族"成员系指鲁迅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们散见于鲁迅作品中,这些"黑色家族"成员身上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即彻底的不妥协地反传统,进行革命的复仇的精神,为国民打造了一个彻底反封建、反传统的全新的精神世界.在表现鲁迅主体精神的同时,还对各类反叛者及英雄人物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注入了鲁迅的生命体验,表现了鲁迅深沉的精神内涵.本文试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主体精神和内涵的开掘三个方面探讨其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滇南彝文古籍《谱牒》既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又记录了族始祖的渊源、迁徙的经过、兴盛的始末,部分祖宗的事迹等,是当地彝族历代先民尊崇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也是整个彝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追溯荒古始祖信仰文化,洪水创世神话,祭祖分支、迁徙及开基史事,家族祖先信仰文化,家法家规,家族的坐落方位和田产地产等,具有村社史、宗族史、家世史、山村名胜和民风民俗等史料研究价值,并具有宗族或家族血缘认同、宣传宗法思想和族规家训、惩恶扬善的社会历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90年代学界质疑"鲁迅缺乏宗教关怀"的声音,文章阐释了鲁迅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其一,鲁迅并非宗教虚无主义者,鲁迅极力肯定宗教的"本根"意义.其二,鲁迅对基督教文化采取的是"拿来主义"的辨证态度,基督教的救世精神与牺牲精神深深影响了鲁迅.其三,鲁迅的"弱者之爱"与基督教的"博爱"既有重合也有分歧,鲁迅的"不宽容"与"渴血复仇"的对象是针对邪恶腐朽势力而非下层民众.鲁迅对弱者之爱更体现为一种形而下性质的"宗教关怀".其四,无宗教信仰的中国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而形而上的宗教关怀则产生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中,鲁迅与托尔斯泰等西方作家产生于中西不同的文化母体,无法用同一标准进行优劣比较.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是鲁迅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鲁迅疾视庄子之“毒”,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庄子对他的影响,因而学界对于二者的研究也呈顺逆之势。顺者着重于庄子对于鲁迅的积极影响,逆者则因循鲁迅的批判视角注重庄子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由原来的语言承继、思想碰撞不断向文学、美学、诗学等文化深层方面拓进,提供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交流与对话的典型个案。“鲁迅与庄子”关系研究必将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4.
唐霞 《文学教育(上)》2014,(23):108-109
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也是一个重要母题,考察现代家族题材类小说在主题选择、情节设计、情感抒写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及艺术缺陷.有利于读者正确看待民族化,增强民族自强信念振兴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诫子书》是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要求,尚志守道的崇高傲岸人格风范和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入世精神.它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妈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折射出的"大爱"精神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基督教的"圣爱"是西方文化传统中对爱的最高体现。对两种精神产生的文化渊源、实质和现代意义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促进现实生活中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家族的文化背景,故乡的山川景物、地域风情以及早期教育的巨大差异,构成了鲁迅与郭沫若两位现代文学巨匠的不同的童年经验,这些经验又在以后各自不同的社会际遇和东西文化的交汇中被打乱、调整、变异、升华,促成了他们不同的文化个性。同时,鲁迅与郭沫若又以巨人的天才和直觉,超越了自己童年生活体验的负累,以一种开阔、恢弘的胸襟,清明、洒脱的气质,自由、开放的心态,按特定时代的精神需求,从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视觉创造出超越同辈作家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8.
侠作为一种精神传统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源,侠与文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鲁迅作为从晚清走出来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历史中间物”的存在,他的身上既有传统士大夫的印记,更染近代知识分子的任侠尚气的总体精神风貌,鲁迅之所以与传统有这种斩不断的纠缠,也缘于鲁迅的家庭地域文化背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潮汕侨批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潮汕经济和人民生活起了重大的调节作用。潮汕侨批独特的形成原因,顽强发展的动力.与潮汕文化息息相关。折射出湖汕人的文化底蕴。本文从涉猎到一些批信的内容,分析"回头批"折射潮汕人强烈的家族观念;精密细致的分款程序。反映宗族性的经济调谐;寄予者与收受者奇妙的心理对应;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积淀四方面.探索潮汕人的传统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