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宗敏是李自成部下的骁将,身为一品权将军,在军事上不仅有谋略,而且又很勇敢,所以李自成“倚为心腹”,在北京时,曾任大顺政权中的“中吉营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凡文武官俱受权将军节制”。其地位仅次于李自成,是大顺政权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农民军领袖。  相似文献   

2.
吴起(公元前?——前381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鲁卒以为将。……於是魏文侯以为将。周末武官高位,有前、后、左、右将军,对后代影响较大。战国时期,互相征伐,故各国均有将军之号。魏在战国,有将军、上将军、客将军、五乘将军。又有犀首将军,说法不同,有的说是人名,即公孙衍;有的说是将军之号,若虎牙将军之类。此但云为将,当即将军。一般地说,这种将军,一次战役终了即撤销,并不是固  相似文献   

3.
明清鼎革之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由此成为臭名昭著的“汉奸”。本文则重点剖析了李自成招降吴三桂的真实目的,及大顺政权铲除吴氏家族的必要性,指出李自成的真实意图是诱降并抓捕吴三桂,计划败露后迫使吴三桂投降满清。当时,明、顺政权腐朽,满清政权崛起,历史借吴三桂之手引清兵入关,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清苏松常道新署设在拙政园(27)清叶梦珠《问世编·卷三·建设》:次年庚子(1660),……苏州添设宁海将军,驻扎于娄门海宁陈相国之拙政园内。康熙甲辰(1664),撒回将军,园改苏松常道。后归陈相公子,旋卖于王额驸永宁。永宁为平西王吴三桂婿。康熙癸丑(1673)冬,吴三桂反,额驸已没,第入于官,十七年(1678)戊午,苏松常道祖公泽深,输价于官,复为驻(答刂)之公廨焉。按:祖太寿,字泽深。  相似文献   

5.
南朝的直閤将军始终没有成为正式官职名称,而一直是官员的临时差遣。直閤将军本身没有固定的官品和官班,担任直閤将军的人由于各自所领本官不同,从而决定了其官品或官班高低不一。作为皇帝或当政者的近身护卫,直閣将军皆是受到皇帝或当政者的宠信之人。他们的职权有的等同于二卫将军、领军和护军将军,甚至凌驾于这些禁卫长官之上,这是对禁卫武官制度的一种破坏。直閤将军的出现直接起因于元嘉末年太子刘劭政变、宋文帝被弑事件,其深层原因还在于其时门阀士族的衰落、禁卫长官的门阀化以及军校骁游等武官不领营兵的制度因素。直閤将军对禁卫长官职权的侵夺,决定了其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称为“重号将军”,其他称号的将军称为“杂号将军”或“列将军”。关于杂号将军,《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中有详细的列举。但是,从汉代出土资料中又发现大量为文献所遗的杂号将军称号,如居延将军、汉阳将军、禽适将军等。这些杂号将军的称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补汉代职官之阙。  相似文献   

7.
汉代在中央设置有“护军都尉”、“大司马护军”等官职,在出征的军队中也设有“中护军”、“护军将军”、“护军校尉”、“护军司马”等官.两种“护军”官在职能上是相同的,都参与军事谋划且没有决定权,都可以受命率部队征战.但是,“护军都尉”等是常设官职,隶属于中央政府,由朝廷任命和调遣;出征军队里的各色“护军”是临时性军职,隶属于幕府,可以由将军任命和调遣.  相似文献   

8.
吴三桂尸体是否为清朝政府所获,300年来多有疑惑。2010年7月,在考察贵州岑巩县之水尾镇马家寨时,听到吴氏秘传人谈过诸多有关陈圆圆梦幻中吴三桂的影子,令人生疑。不久,传出发现一座怪异墓碑。同年10月,再次考察马家寨,对于这座墓碑进行研究的结果证实,这是吴三桂的墓。为此,本文对陈圆圆梦幻中有关吴三桂尸体的行踪和吴三桂墓碑等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考证,结论是:墓碑是吴三桂的。本文将对这个墓碑进行考察的情况,加以如实报告。  相似文献   

9.
年号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纪元所立之名号,既是特定意义的记述年代的标识,也是自汉至清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纪年方法,因而在我们日常阅读史籍和古代文学作品、讲授中国古代历史、甚至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时,随时能遇上或听到一些诸如天汉、建安、贞观、天宝、洪武、乾隆等年号。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不管什么人物、通过什么途径,只要一旦建立政权,有了国号,同时也就必然有了年号,统一的“正统”王朝如此,一方“僭窃”的地方割据政权亦同样,农民起义政权、少数民族政权也不例外。国号年号不只是简单的代号,其意义在于国号是政权的名称,年号是时代的标志。因此,中国历史上也就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年号。  相似文献   

10.
黄武元年(222年)以前,东吴内外战争不断,武官系统是孙氏政权的核心。这个时期孙氏必须在名义上尊奉汉帝,其武官的规格比汉代制度要低得多。这套武官体制在东吴逐步建立和稳固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孙氏势力在江东的扩张,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到黄武元年孙权称吴王以后,该体制被废除,孙权基本上采用了汉代的武官制度。  相似文献   

11.
车骑将军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武官之一,其执掌有四夷屯警、京师兵卫、征伐背叛、出使宣昭、荐举官吏、重要的迎来送往礼制性活动等.武帝之前主要以功臣与亲信担任,此后主要以外戚担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后期皇权旁落、外戚专权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韩建岐先生《说“国变 ,宁南死”》(载《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10期 ,下称韩文)一文 ,材料或有失实之处 ,试订误如次。一、援引史料之误韩文称 ,南明至“1663年朱政权结束 ,延续19年” ;左良玉“军事变乱”导致弘光政权“迅即覆灭”。此说失据。关于南明政权起讫。据戴笠《行在阳秋》 ,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 ,1661)九月 ,清平西王吴三桂入缅 ,十二月初三 ,缅人执永历帝献吴三桂 ,永历朝亡。张习孔、田珏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十二月 ,清军抵缅甸旧晚坡 ,初三日 ,缅人执永历帝献军前。”(第五卷 ,44页)…  相似文献   

13.
东晋时期,国家可以为一些刺史加授将军号.刺史领有的将军号可以是身份地位的体现,也是能够领兵的标志.东晋国家能够为无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也可以为有将军号的官员出任刺史加授将军号.因为刺史所领将军号是加官,因而将军号的品级与刺史的品级是明显分开的.在刺史任职期间,国家可以提升和贬降他们所领将军号的品级和位次,以此体现对刺史的褒奖和惩戒.  相似文献   

14.
将军官名。春秋时晋、鲁、郑、齐、吴等国已设。晋文公时建上、中、下三军,各设将佐二人,以卿充任之;其地位最尊者为中军将,统率三军,乃称元帅或将军。战国时楚、赵、魏、秦诸国皆置,为高级武官通称。自汉代始,多前置称号。如“票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度辽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三国、二晋、南北朝以后名号更繁。唐时十六卫各设将军二人,其前期皆率军出征,后期乃为闲职,以安置勋  相似文献   

15.
吴三桂降清叛清,其家族两次遭到灭门。据清朝官方史书记载,"三藩之乱"后,清廷将吴三桂祖、孙"剉其尸骨,传示各省";其爱妾陈圆圆的下落,有投湖自尽,或逃离,或隐居等说。有关吴三桂的历史记述到此为止,给人的映象是,吴三桂已满门灭绝,无后裔存世,在清朝的官方史书及学者的著述中,再也找不到吴三桂及其亲属家人的点滴信息。新近爆出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有吴三桂后裔及陈圆圆墓,这是个惊人的消息!笔者与多位清史专家受邀两次到马家寨考察,从所收集到的证据显示:现今在马家寨所居住的吴氏族人确为吴三桂后裔,陈圆圆曾归隐在此地,吴三桂、陈圆圆、马宝、吴应麒等人的墓也在此地。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候在关于吴三桂是否降清的争论中,涉及到吴三桂的剃发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吴三桂在山海关之战时并未剃发。因此而认为吴三桂并未降清。那么吴三桂到底是什么时候剃发的?因为剃发问题,在清代来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风俗习惯问题,而是一项严格的国家政治制度,是满洲贵族统治权的一种象征。所谓“我清朝制度以剃发为一统”。在关外时期。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改后金为大清称皇帝时,就曾明令公布:“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戴绒帽,务要束腰;女人不许梳头、缠足”。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1638)又重申:“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也,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即规定在清政权(包括  相似文献   

17.
清朝八旗武职养廉银两,作为八旗武官正俸收入的一种补充,照文职养廉例支,其养廉银额是正俸银两的数倍之多.由于八旗武职事务繁简不同,所得养廉银两也有多寡的差异.清朝统治者希望用养廉银两笼络八旗武官,避免八旗官员的腐败,以保证有效地控制旗营.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2006,(11)
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2006年10月1日下午3点,由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对外友协和欧美同学会联合举办的中俄老兵友好会见联谊活动,在世纪金源燕莎购物中心二层中央大厅举行了开幕仪式。该活动是"俄罗斯年"重要的群众性活动项目,驻京部队的一百余位将军和老一代领导人的亲属子女出席。在与会人员中,有近一半的人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苏联各高等军事院校学习的留苏学长。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陆军和海军武官应邀出席并讲话。毕业于苏联红旗空军指挥学院的沈甸之将军代表中国老兵致词。双方在讲话中颂扬了中俄两国军队的传统友谊,共同倡议携手  相似文献   

19.
史载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但其府主镇军将军究竟系何人?近来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是后来成为宋武帝的刘裕。笔者细考相关史料,以为刘裕一说存在许多不合理之疑点。在爬梳、分析史料的基础上,笔者以为:陶渊明此段幕府生涯的府主其实是桓玄伪楚政权的镇军将军冯该。由于伪楚政权昙花一现,以及镇军将军冯该的史料一鳞半爪,此节史实长期以来一直成为被研究者忽略的盲区,但结合相关史料、联系陶渊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前后生平经历观之,"冯该说"显然比"刘裕说"更为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宋书>卷八八<崔道固传>有如下一段记载: 崔道固,清河人也……景和元年(465年),出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镇历城.泰始二年(466年),进号辅国将军,又进号征虏将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