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嵇康人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诉求和审美境域是“本真”生存。“本真”生存来自于自由洒脱、自然任心,所谓自然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一种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精神。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本真”生存则成为嵇康美学审美诉求的内在逻辑,但这种“本真”生存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本真”生存,即不是通过认识必然和改造客观世界而有的“本真”生存,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本真”生存,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的“本真”生存,这种“本真”生存之境是嵇康审美诉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
丑学的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儒、道、释美学都很重视人的"本真"生存问题,都是从"生存"的意义上关注人的。就儒家美学而言,"仁"的构成境域就是人的"本真"生存态势或生存状态。并且,从重视人生出发,儒家美学强调个体自身生命意识的培养。"仁"的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的构成就是心灵的升华,为人的一种"本真"生存态,表现出一种对人自身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生命、体味生命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7.
张凤翼创作分为明显的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红拂记》,见出一个“识”字。它所构建的精神意蕴牢笼全剧,而且,“识”之意脉一直贯穿整个剧本创作,只是方式有所改变。后期四个剧本着力于公义与私情的调适,以期达到兼美的理想境域。在明代文人传奇发展史上,他的剧本体制成为万历后期传奇创作简约化的先声,其思想内涵亦成为明后期传奇创作情性合一的先导,因此。在明代文人传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诗歌具有意蕴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美学特质,这些是诗歌朗诵的基础,也是诗歌朗诵过程中着意要突现的内涵。该文结合对诗歌美学特质的分析,从“把握诗歌意蕴,梳理诗歌结构——突出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联想和想像,形成形象感受——突出诗歌意境美;分析诗歌形式,设计朗诵方法——突出诗歌形式美”等角度探计了诗歌朗诵技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纵的方面剖析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并从“大道无形,美在本体”、“大制不割,美在自然”、“大音希声,美在含蓄”、“高下相盈,美在中和”、“大巧若拙,美在悖谬”、“物壮则老,美在阴柔”、“恍兮惚兮,美在朦胧”等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还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具有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蕴,宁静、和谐的诗意美与简淡、“土气”的朴拙美是其最突出的美学风格;冷热紧疏的节奏美和隐秘、惊险的奇趣美是其在美学风格上的行文追求.探讨其美学意蕴不论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乡村描写,还是对明清小说整体的美学意蕴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与精神价值关系或美的境域性缘发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不是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客观自在的。美的构成离不开一定的缘由和境域,离不开主客互联互动的当下情状。它缘发于特定的主体与对象所构成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而特定的精神价值关系境域.既联系于客体的感性特征、含蕴和意味,又联系于特定主体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和意蕴的感悟和对人的理想存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它是在主客互联互动中逐步打开的,生动感人、对人有精神价值的历史具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古代丑学思想进行了简略的论述。从我国古代“丑”的界说和先秦哲学入手,探索我国古代丑学思想的渊源;着重论述了我国古代丑学思想的以丑为丑、以美为丑和以丑为美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境界”的实质在一“真”字。然而好的文学,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除了求“真”、求“善”,还应求“美”,“境界说”显然是有缺陷的。顾随论词标举“高致”,“高致”的实质是在肯定“境界”、肯定“真”字的前提下,强调“善”字,强调“美”字,即既要“立诚”,又要有“心行”,又要有“文采”。“高致说”是对“境界说”的一个重要补充,是对20世纪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本主要叙述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李贽从“童心说”的观战出发,提倡“自然之为美”,反对“中和之为美”;主张无意为,反对有意为的美学思想,这此美学思想,开启了一代新思想和学的新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就人生美学意义看,“仁”生命域的达成是“人”内在心灵的升华、净化与超越,也是儒家美学所推崇的最高审美域的实现,是人生境域的审美提升,是需要“人”自身本心本性的去蔽与敞亮方能达到自由之境域,个体的人经过长期修养把握了“仁”,把“仁”变为自身自然而然的行为——克服和控制情欲,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社会、及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之美的意义,即是豁然开朗,也就获得了自由。“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美学的出发点与精义所在,在“仁”的伦理价值中包含着审美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先生其独特的“散步式美学”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游”这一审美范畴作出了富有现代性意义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本文从对“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内涵的探析出发,并结合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对于“游”的审美意蕴的发挥,为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寻求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休闲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之缘。休闲的美,美在休闲活动进入了生命的本真;美在休闲的最高境界同时又是审美的境界;美在休闲体验是诗与思的统一;美在休闲境域的和谐;美在休闲主体自在、自得、自足、自由的情状;美在休闲活动的审美化。美的休闲应具备有益于休闲主体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精神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等条件。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关于美的言说是在存在之思道路上对艺术、真理以及美的本真呈现方式,其从存在论的角度为“美”奠基了存在之品性,并透显出美与真理、美与艺术之间本真的存在之关系。同时,海氏以存在意义上的“美”对美学学科进行了根本性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学感性之维的膨胀,症治了美学的传统形而上学之症候,为当代美学的存在可能性开启了它者之维。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刮起一阵美甲热潮,新颖时尚的美甲使身体末端部位——指甲闪亮登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眼前,使人们关注到身体末端体部位之美。身体末端之美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从这二者中寻求到一定的理论支撑。由此,可发掘出“身体末端美学”这一全新概念。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桥梁,深入研究“身体末端美学”之意蕴内涵,在寻求共性的同时更挖掘到“身体末端美学”的独特意蕴,它不仅体现出对身体美更加深入细致的追求,闪现着中国传统尚“微”审美意识,而且还反映着女子自我身体意识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