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晚唐著名文人杜牧会昌二年至四年贬谪黄州。在贬居黄州的三年多时间里,杜牧写有多首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纪游诗。这些诗作内容充实,意蕴深远,既表现了黄州的地理自然景物和社会风土人情,又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在艺术手法上,色彩词和数词在诗中的巧妙运用,使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杜牧一系列与樊川紧密联系的现象,学界称之为"樊川情结"。但目前来看尚有待深入研究。"樊川情结"不能因樊川是杜牧的故乡而仅作为杜牧的"故乡情结"理解,更重要的还是杜牧等唐人的"长安情结"(或者叫"京城情结")。"樊川情结"对杜牧而言是"京城情结"与"故乡情结"的融合体。  相似文献   

3.
杜牧在湖州有很多小诗,特别是杜牧的外集中有一首《叹花》诗,历来被认为是风情之作。本文从杜牧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叹花》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认为它不但不是一首风情诗,而且还是一首感伤时世很强的政治诗,从而揭示了杜牧在湖州的有些风情诗和写景小诗绝非风情或闲来之笔,其中蕴涵着杜牧强烈的个人身世遭遇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金代前中期,杜牧的诗文较少引起文坛的关注。金代后期,文人逐渐重视杜牧的诗文,诗评家认为杜牧文笔宏放雄健,其诗有豪俊之气。元代前期,诗文评家认为杜牧的绝句雄伟,律诗极工而全美,杜牧之文四方落落。元代中期,诗评家认为杜牧的诗歌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好奇,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元代后期,对杜牧的接受转入低潮。此外,金元人以杜牧诗歌入画。元曲中亦演述杜牧风流多情、放浪疏狂和诗酒魔汉形象,扩大了我们了解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接受的空间。杜牧及其诗文在金元的接受和传播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和尚俗的审美风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不同于晚唐柔糜的文风,他的诗立意高远,跌宕豪放,高丽健朗。“拗帩”是其律诗的主要特色。本文将从杜牧的一首律诗入手来研究杜牧“拗帩”诗风的表现,然后再从杜牧的身世经历、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杜牧2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裴氏生三子,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杜牧43岁时与崔氏再婚,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7.
谭勤 《文教资料》2006,(28):29-30
从杜牧送弟入李德裕幕府并写诗相送,积极上书李德裕言政事并热情讴歌李的政治主张,以及晚年在牛党人士掌朝的情况下却强烈要求外放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杜牧并没认为自己属于哪个党派,更没因为牛党对自己友善就盲目跟从,杜牧并非哪党人士。最后从李德裕不用杜牧的原因分析了两个人的行为原因,不能把它作为杜牧是牛党人士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8.
扬州期问杜牧并未一味地沉迷在胭脂柳巷,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有关藩镇问题的文章恰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这一时期的一些诗作也反映出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并且扬州时期,杜牧开始研究兵法,这些都表明了杜牧感时忧国的本来面貌.忧国忧君、关注国家命运、为统治者出言献策是他扬州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杜牧生于唐朝都城长安。杜牧的家族是号称“城南韦、杜”的世家望族。杜牧远祖杜预,是晋朝赫赫有名的征南大将军,也是大学问家,撰有《左传集解》;祖父杜佑,历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勤于学问,精通史事,著有《通典》一书;父亲官至驾部员外郎;堂兄做过宰相。杜牧对自己的出身极为自豪,  相似文献   

10.
杜牧(803—852),字牧之,是唐代诗坛上的大家。自中、晚唐之际,迄于今世,杜牧及其诗歌,为众多的评论家所瞩目。据有关史传及杜牧《樊川文集》等著述可知,杜牧是一位深知时弊,关心国事,讲究经济致用之学的诗人。他的不少名篇佳什彪炳诗史,千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因此,对杜牧及其诗歌的好的方面,古今一些评论家曾给予肯定和赞誉,这是完全必要的,这对学习和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寄远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因此,杜牧的诗歌大多情致高远,笔力遒劲,不似当时诗坛上莺歌燕舞,男欢女爱的靡靡之音。同时,杜牧本人又多绮情柔思,故往往在峻峭之中,带有几分风华流美之情致。《寄远》一诗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杜牧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3.
杜牧的《遣怀》诗历来被人误解为艳情诗 ,以为关涉杜牧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其实 ,杜牧的《遣怀》诗是一首咏怀诗 ,作于会昌二年杜牧外放黄州之时 ,诗中抒写的是他由京官而外放的不满情绪 ,诗虽提及他当年在扬州的狎妓旧事 ,但自嘲之中别有寓意 ,是在反讥谤毁者发扬州之事为口实实是吹毛求疵 ,诗歌表意虽迂曲婉约 ,但只要把诗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看 ,寓意还是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以意为主不仅是杜牧对诗文创作的具体看法,更是一种文学观,是杜牧兵家思想与兵学观念对文论的浸润,内在潜藏着杜牧的兵家思想与兵学观念,即,不把意局限于某家、某派、某思想之中,而把它作为每一次具体创作活动的前提和目标。视意为诗文创作的核心,是杜牧的创造。与庄子、王弼相比,它属于创作论范畴。与陆机、范晔相比,它强调了气的作用。与韩愈、柳宗元相比,它把意而不是道摆在了首位。许、杨慎等不能从兵家角度理解杜牧,被后人诟病,苏轼、王夫之等能由此角度理解杜牧,可算知音。  相似文献   

15.
睦州时期,杜牧憧憬新的政治局势,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轻松心境取代了原来的抑郁情思,但是,返回长安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湖州时期,杜牧对大中政治有了深刻的认识,政治热情冷却,产生了强烈的知天命意识,从诗文创作来看,浙西时期是杜牧思想最终定型时期。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歌对词体的定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杜牧的诗歌尤其是七言绝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词体发生着影响:杜牧诗歌的隐约深细为词体主流意境的形成导夫先路;杜牧诗歌将伤眷伤别的题材演绎得细腻多情,朦胧要缈,为词体所继承;杜牧诗酒风流的生活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的心境。前两个方面又都和晚唐文人与两宋文人更偏重隐约精微的审美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杜牧与牛李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形成杜牧徘徊于牛李党这种思想矛盾的原因却没有受到重视。本将从杜牧的家学着手,力求较清晰地分析形成他矛盾心态的原因,再从其家学门风简单探讨他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杜牧是晚唐重要的诗人,除了绝句以外,他的七言律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俊爽"和"拗峭"两方面具体论述了杜牧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自会昌二年(842年)春出为黄州刺史至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刺史,在黄州生活了约三年。本文扼要勾勒出了黄州期间杜牧形象的概貌:剖析了他那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论述了他治理黄州的政绩和进行诗歌创诈的成就。并指出.杜牧是历史上治理黄州的第一位卓有政声的地方官员;同时,无论就其治黄政绩还是创作成就而言,杜牧出守黄州刺史期间是其一生最有作为的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20.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