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雪里梅 《湖北档案》2009,(12):38-39
梅兰芳27岁时,经姑母和启蒙老师吴菱仙介绍,与16岁的“崇雅社”坤班青衣福芝芳确定了恋爱关系,并很快结为伉俪。福芝芳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十分喜好京剧,与梅兰芳一样,都是师从吴菱仙,掌门戏有《王宝钏》和《生死恨》等.  相似文献   

2.
时代呼唤名记者(上)金凤每一行业的杰出人物都能带动整个行业的腾飞。如果没有谭鑫培、梅兰芳、金少山、杨小楼、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等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怎能有中国“国之瑰宝”京剧的灿烂辉煌?科学界、文学界、体育界等各行各业莫不如此。刚刚落下惟幕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4.
何蜀 《出版参考》2004,(4):21-21
“文化大革命”中“八亿人看八个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一个由“文革旗手”江青“亲自抓”的“样板戏”,它就是“革命现代京剧”《红岩》,但它尚未公演就半途夭折了,否则,第一批“样板戏”本该有九个。  相似文献   

5.
千古传颂“单刀会”,依然怀恋“借东风”周华斌三种曹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开幕式上表演《横槊赋诗》片断。曹操“哇……哈哈哈……”声大笑,双手一张,浑身抖动,赢得满场掌声,骄横不可一世的曹操统领八十万人马临江设宴,兵压...  相似文献   

6.
‘人生亦戏剧戏剧亦人生’何祚庥朋友自台北带来一本回忆录《休恋逝水》。这是被称为“台湾梅兰芳”的顾正秋女士在京剧*舞台上的种种活动和在生活征途上的种种艰难的*《回忆录》。顾正秋女士的一生是从事戏剧活动*的一生,也是充满着戏剧人生的一生,她的生活经历本身...  相似文献   

7.
《品梅记》是梅兰芳1919年访日首演后由以研究中国文化著称的"京都学派"学者们集体撰文的一本评论中国戏曲和梅兰芳的"论文集"。梅兰芳访日首演改变了"京都学派"对京剧的固有看法,促使他们从关注文本向关注演出转变。但是,我们通过细读《品梅记》原文,可以知晓"京都学派"中内藤湖南、狩野直喜、滨田耕作、铃木虎雄、青木正儿等人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认知与评价是各不相同的。在今天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语境中,重读《品梅记》对于理解20世纪早期京剧东传日本、中国文化如何走向海外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八岁学艺,先后师事吴菱仙、王瑶卿等名家,习正工青衣。十一岁登台,显露艺术才华,后常与著名京剧艺术家同台演出,艺术日臻成熟,成为梅派艺术创始人。大胆尝试了《孽海波澜》等一批时装新戏,以及《嫦娥奔月》等古装新戏,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了推动的作用。所演出的一些传统剧目如《宇宙锋》、《贵妃醉酒》等,脍炙人口,常盛不衰。曾率团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朝鲜等国演出,事誉中外。九·一八事变后迁居上海。抗战时期蓄须明志,拒绝为敌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著有《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等。  相似文献   

9.
夏立群 《出版参考》2006,(10):36-37
毕业于戏曲学院,长期从事京剧文化研究,曾以梨园文化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和《梅兰芳百年祭》等的著名编剧、作家徐城北,说起读书来,故事太多了.  相似文献   

10.
享誉大江南北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堪称京剧武生的一代宗师。他从小在上海学戏,并开始了舞台生涯。他自幼兼学南北两派表演技艺,年仅10岁便已名扬上海、杭州、苏州、扬州等地。。12岁时,随父北上京城深造,先后拜师于武生名家俞振庭、杨小楼和老生名家余叔岩、马连良,最终成为“杨派”得力继承人,被誉为“继杨小楼之后,武生中唯—执牛耳者”。他深得京剧大师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的垂爱和扶植,并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1.
陆大伟 《文化遗产》2013,(4):34-40,157
《戏考》是民国时期最大最有影响的京剧剧本集子。它1912-1925年分40册陆续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1912-1925年,正是梅兰芳头几次去上海,改良旧戏,尝试演时装新戏,创造古装戏,尝试给外国观众演中国戏的在他艺术发展的路途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段。《戏考》每一出剧本前有述考该剧的情节内容,故事来源,与舞台上演出史的序言,很少有学者研究或利用它。《戏考》每一册前面有十页的名伶小影。本文考述梅兰芳在《戏考》的名伶小影,剧本述考,和剧本选择这三部分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1930年8月,一位著名的学者从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归来,见到胡适时说,美国只知道三个中国人,即蒋介石、宋子文和胡适。胡适笑道:“还有一个,梅兰芳。”梅兰芳之所以能让美国知道,是因为从这年2月初到6月末他在美国巡回演出,使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有中国“国剧”之称的京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古典小说《红楼梦》最先被改编成36集电视连续剧,从而开始了我国四大名著改编的历程.《西游记》、《三国演义》于1988年、1994年相继搬上荧屏,到1998年年初电视连续剧《水浒传》“风风火火”闯荡九州之后,再来讨论改编古典名著的合法性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我们关注的是改编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尽管电子媒介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经典触电却已有了不短的历史。梅兰芳主演的越剧《黛玉葬花》早在20年代就被拍成过电影,《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部分内容也曾多次搬上屏幕,但是四大名著的“全本”电视剧改…  相似文献   

14.
随着陈凯歌新片《梅兰芳》的上映,位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里。对许多人来说,梅兰芳是中国京剧界当之无愧的大师。同时,除了舞台表演之外,他的爱好十分广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绘画以及收藏方面的造诣,让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京剧领域。  相似文献   

15.
湖南经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林海雪原》中,一曲“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京剧,听罢让人荡气回肠,一扫影视文化市场多年来围裹在人们周围的脂粉气、血腥气。的确,这些年占据大小荧屏的多是宫廷戏、情感戏、武打戏、警匪戏或搞笑戏:靡靡之音、芍药花香居多,而真正充满阳刚之气者寡少。  相似文献   

16.
梅兰芳是中国杰出的京剧表演大师。解放前他是誉满京华的“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登台唱戏,他长期隐居在上海,蓄须明志,百般回避日本人对他施展的金钱利禄的诱惑,宁死不肯为目伪演出的高尚戏德时至今天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7.
电影《梅兰芳》,真实刻画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却木讷寡言,不谙世事,甚至不懂幽默。在其智慧的经济人邱如白看来,正是由于平日里的这种孤单,才使得梅兰芳事业高度专一、成就卓然不群。因此,当梅兰芳因和女艺人孟小冬产生婚外情而开始浮躁时.邱如白力主孟小冬远离梅兰芳,并严厉地说:“谁毁了他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相似文献   

18.
沈小梅     
彭毅 《档案与建设》2003,(12):30-31
沈小梅,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沈晓梅,湖南省长沙市人,1937手12月20日生。1953年在上海正式拜梅兰芳为师,从此专攻“梅派”艺术。1956年经梅兰芳介绍,到江苏省京剧团当演员。1958年赴北京演出《倩女离魂》,饰倩女,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同年,赴瑞典、丹  相似文献   

19.
丘谷雨 《出版参考》2005,(10X):29-29
丹扉,本名郑锦先,资深作家。1926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任语文教师、记者、仕女杂志总编辑、世界女记者作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包括《幽默智慧语录》、《男人在我掌心》、《八千里路尘与土》、《丹扉大陆行》、《微雨轻尘集》、《丹扉幽默文集》、《叮当集》等30余部。早年的她,在作品里经常将自己的3个女儿比喻为“猫”、大家都戏称之为“三猫之母”,如今她也退休成云游四海的老猫。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戏路子”要宽(等六则)范敬宜1996年8月7日今天一版头条《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特写《祖国感谢你们》以及压题照片,均出自王霞光同志一人之手,辛苦自不待言,即就记者一专多能来说,也是值得倡导的。我一直提倡记者的“戏路子”要宽。这个“戏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