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排列.《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夸张铺陈,无论说理叙事,都表现了一种气势雄放的特点,语言流畅犀利,有声有色.描写人物也具体鲜明,栩栩如生.文中还不时使用生动的寓  相似文献   

2.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宋定伯捉鬼》出自《列异传》,题名应为《宗定伯捉鬼》;《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一文的"益"当释为"逐渐、渐渐";"边"作量词只是方言词汇。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简称《国策》。此书非一人之作,初无定名,有《国事》、《短长》、《事浯》、《长书》、《修书》等名称,卷帙也较混乱。后经西汉末年学者刘向整理、校订,依照国别,重行编辑,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国策,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籍,不是一人一时之作。策士就是替君主策划国家大事的谋士。书中既有策士自己的纪录,也有各国史臣的叙述,由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间的人纂集成书。西汉学者刘向重新整理,共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它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之前二百三四十年之间  相似文献   

6.
《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又见于《战国策·秦策一》,叫做“张仪说秦王”。这就产生了作品的归属的问题。宋元以来,研究《战国策》和《韩非子》的许多学者都对此发表过意见,但是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 宋朝时,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鲍彪注《战国策》,先后否定了本文出于张仪。鲍彪指出,文中“所说皆仪死后事”,“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策》作“余韩”)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但该文又同时出现在《战国策》中。因此关于这篇文章产生的年代以及归属等问题便产生了争议。根据文中的避讳现象以及所使用的一些名称,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等进行分析,《韩非子·初见秦》应产生在秦庄襄王时期。  相似文献   

8.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的《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史料汇编。它生动地记录了游说之士的献智斗能、奇谋异策,及诸侯之间合纵连横,频繁的兼饼战争。该书作者无考,经东汉刘向整理,书名也是刘氏拟定。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10.
一屈原不但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官至楚国左徒,地位华贵,仅次于令尹(楚国官制,令尹相当后世的宰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先秦书籍中竟没有提到他。屈原是坚定的合纵者,主张联齐抗秦;不但有议论,而且有实际行动,《战国策》记了屈原前后以及和屈原同时的许多纵横家,其中有一些人比屈原的作用小得多;但《战国策》没有记屈原。《战国策》录了荀子《赋篇》中的一首短赋,(见《楚〔四〕》“客说春申君曰”章),那篇  相似文献   

11.
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一百五十万字的五卷长篇巨著《一代风流》,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问世,与读者见面,并收入最近出版的《欧阳山文集》.《一代风流》究竟“风流”不“风流”?社会上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一代风流》够“风流”.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梁斌的《红旗谱》可称为“是一部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可誉为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那么,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程的史诗性巨著.它不但形象地反映历史,并较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回答时代急遽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重大问题,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典型形象,还充分显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一 《一代风流》是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诞生的.当《一代风流》的第一、二卷《三家巷》和《苦斗》出版后,有人矢口咬定这两卷根本不是写所谓“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而是写“儿女风情史”,是“鸳鸯蝴蝶派式的爱情小说”,甚至说它是宣扬“阶级调和”、“阶级投降”,“毒害青年”的作品,是“专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简称《国策》,它记叙了春秋之后到秦统一以前二百五十五年间的历史事件。原书由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不一,后经西汉学者刘向校正、编次,并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计三十三编。虽所记史实间有夸大之处,但却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料;而且文气纵横,文笔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篇文章写的是赵孝成王元年(公无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谋求解围的事。当时赵惠文王新死,孝成王即位,年幼,由惠文王之妃威后(即文中的赵太后)执政,秦国趁赵太后执政不久,立足未  相似文献   

13.
"万岁"之辞,庆贺之际,上下通称之,初无禁制,不知何时始专为君之称也.《吕氏春秋》载,宋康王饮酒,有呼"万岁"者,堂上悉应.《战国策》载,冯骧烧债券,民呼"万岁".《史记》载,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万岁".《韩非子》载,巫觋之视人曰: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  相似文献   

14.
秦礼种种     
秦礼是以秦为主的兼采六国礼仪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礼仪制度,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朝礼。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秦制定过朝仪,并成为汉朝仪的蓝本。《战国策·燕策》记有秦朝仪的某些仪节:“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关于秦朝仪的其  相似文献   

15.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的一个重要篇目。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足智多谋,不卑不亢的谋士冯谖的形象,表现出其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性格特征。分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使我们对《战国策》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有一具体、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招魂》的作者是谁?历来都有异议.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千余年来主要有如下三说:一是认为屈原作以招楚怀王的.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吾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清代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沿其说而认为《招魂》是屈原作以招楚怀王的:怀王为秦虏,魂亡魄失.屈子恋君而招之,盛言归来之乐,以深痛其在秦之苦也.“朕幼清以廉洁兮”,朕者,怀王也.“上无所考此盛德兮”,言怀王本有盛德,为俗所牵,曾不能成此盛德而罹祸也.“有人在下”,人,怀王也.是时怀王未死,故曰“有人在下”.“魂魄离散”,盖入秦不返,惊恐忧郁而致然也.张裕钊补充其说: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两部历史著作,记录了两个时代的不同人物和事件,表现了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本文从两部著作中选择女性形象这个角度作切入点,分析这两部著作人物塑造方法之不同。左传纪女性人物事迹分散于各个篇章比较零散,战国策则开始有集中写一位女性人物的篇章。左传纪人笼统朦胧不具体形象,而战国策开始有生动的外貌描写。此外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较烘托等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体现了我国史传文学在人物塑造技巧上的日益成熟,从而成为后世小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18.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四单元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勾践灭吴》(《国语》)、《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给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现实提供了真实、详尽的材料。值得称道的是,四篇文章里都塑造了一位能言善辩、忠君爱国的说客形象。  相似文献   

19.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等中记载了不少在先秦社会中生活的女性,在先秦文学史上塑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先秦历史散文中对女性形象的关注体现在女性外貌、性格、身份等多视角层面,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由简到繁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联系《史记》其它各篇和《战国策》的有关记载来看,信陵君请如姬窃符,夺取军队大权,固然是救赵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原因。试看下引各条材料:秦围邯郸……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赵世家》)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秦兵去。(《楚世家》)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平原君虞卿列传》)秦兵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