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过程,即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于社会化,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外部因素人们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因又是什么?近二三十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趣为这一问题作了回答,而观点采择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章从观点采择的含义,分类及过程方面出发,探讨观点采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观点采择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因 ,近二三十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为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 ,而观点采择在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探讨观点采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诸方面的促进作用 ,并提出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性认知发展,而观点采择作为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观点能力进行测量,却很少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方法进行梳理,意图探究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未来的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发展途径上来说,阅读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探讨阅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观点采反择,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表感与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但长期以来,不少理论学派只把研究兴趣放在其中某一方面发展过程的探讨上,亲社会行为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探讨它与观点采择,移情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观点采择,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的和交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合作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其社会化进程.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推理是合作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价值取向、性别、自我认知、情绪及文化背景等也对合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7.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发展途径上来说,阅读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移情能力、道德认知发展等方面探讨阅读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娟 《考试周刊》2011,(19):227-228
社会性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幼儿观点采择的作用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观点采择作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因素,与儿童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及道德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传统研究中缺乏对国内外儿童观点采择研究的整合综述,致使研究者只专注儿童观点采择某一方面如社会观点采择等的研究,研究范畴方面缺乏对新领域如不同社会背景新近的比较研究、与元语言等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系统性强、应用性广的新型研究测量工具等需进一步探索。本文通过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相关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对未来的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独生子女教育、社会适应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个体解决社会适应困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切入点。学前儿童观点采择在其社会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观点采择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信息沟通、有助于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儿童道德的发展、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首先要从转变观念的,从理论实践研究、具体教育训练活动等多方面加强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高职教育的诸多特征中把握其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属性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高职教育要适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向,培养出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关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变革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的成果;第二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它满足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的愿望;第三阶段,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准确把握。这一切反映了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不同的时代特征,逐步深化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问题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建设现代化领导权威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战略选择问题、市民化改革过程中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战略选择问题以及基于人的本质及其多重表现样态为基础的人学战略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的表现,因此其构成文明、公正、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业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发展的“瓶颈”。规避“大一统”的价值观,实现多元化选择,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也是大众化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18.
龚波  周鸿 《教育学报》2007,3(1):37-46
当从宏观层面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分析难以回应现实情境下的诸多问题时,一种动态的、全景式的、社会性的微观机制的考察就成为一种积极选择,也成为改进大学管理的理性追问。而以探究“组织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的组织社会学自当对大学组织的教师流动现象和过程提供特殊而内在的解释力:从流动实质上讲,兼具“社会人”和“学术人”双重性格的大学教师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人和组织”的博弈关系;从过程上讲,大学教师流动经历了酝酿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流动执行阶段和反馈阶段等过程,不同阶段各方力量的行动策略也有不同;从针对性建议上讲,大学教师流动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大学层面、国家层面及微观管理层面等加以完善和改进,其中既有理念上的也有现实上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文化上的。  相似文献   

19.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市场经济解放个人的根本历史作用的深刻揭示和积极顺应,是对长期以来我党和我国在社会发展问题上"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的克服,是对我党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社会发展理念的科学总结,是面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任务和新矛盾而提出的指导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的视域根植于其学科前提假设、原创概念、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思维方式之中。面对有限的资源,“理性人”按照市场机制作出自利性选择,政府施以适度的宏观调节,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改善。通过“经济学视域”这个特定角度,我们可以观察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分析或驾驭人类许多重要活动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