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时无刻"这个成语,许多辞书,尤其是成语词典一类的辞书几乎都收录,其解释也大同小异.试看: (1)《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第1版):[无时无刻]即每时每刻.指总是这样.梁斌《红旗谱》四:"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惹得她常说:‘"老头子,没良心!没良心!’" (2)《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无时无刻]时时刻刻.《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飧,却像掉下了一件甚么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心上." (3)《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12卷本)第7卷:[无时无刻]时时;不间断.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肯定句中的“无时无刻”与传统的“无时无刻不”义同而形异.不少学者认为前者是误用的结果.肯定义的“无时无刻”至迟于清代即已出现,且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均阐释了“无时无刻”表肯定是既定的事实.“无”一词的多义引起“无时无刻”多义,这为肯定义的“无时无刻”与“无时无刻不”同义而并行提供了语义基础,且《中国成语大辞典》中“无……无……”短语结构的分类为其合理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鸟叫不死鸟,不管寒冬腊月、冰天雪日,每天都要在天空上飞翔。有一种草叫不死草,不论烈日炎炎、严寒霜雪,无时无刻不呈现出一派翠绿。有一天,一只不死鸟飞到一株不死草面前问道:"朋友,你难道真的不会死亡吗?"不死草回答道:"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我有生有死,生命衰老时也会死亡。"不死鸟问道:"人们为何叫你不死草呢?"不死草回答道:"我生时,时刻都呈现出一派翠绿,死时也表现出翠绿的形象,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保持着翠绿的形象,所以人们叫我不死草。"  相似文献   

4.
在生物学界,人们曾反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绿色植物的一生,春发芽,夏长叶,秋结果,看起来逍遥自在,与世无争,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遭受着害虫的攻击,时刻面临灭顶之灾,但它们何以仍能生息繁衍呢?生物学家作过详实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1980年语文高考第二题改病句,其中第6小题的原文为“近几年来,她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相民歌。”评分参考答案为:“无时无刻”改为“时刻”。或“无时无刻不忘”改为“时时刻刻都在”、“时时刻刻都从事于”等。或“不忘”改为“不在”,也不算错。本刊所载《给句子治病要对症下药》和蒋宏斌同志对此文的商榷意见,对上述参考答案都是肯定的。长沙机床工业公司子弟学校郑再恳老师则不同意上述三者的意见,并先后三次撰稿申述自己的看法。本刊认为郑老师的见解不无道理.特予披露,  相似文献   

6.
<正>这世界不是被上帝控制,而是被"忙神"控制了。"忙神"像白雾,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你。每一个忙碌的日子都是灰白色,模糊了食欲,消失了灵感,迟钝了感觉,没有更快乐,也没有更烦恼,没有污点,也没有亮点,这混沌的状态,让你感觉昏天黑地,走投无路,不知道何时何处才是尽头。太阳一升起,浓雾便会四散,而"忙神"却是无敌的,它时刻都在觊觎你,逼近你,控制你,即使身体闲下来,脑子还在焦灼。人人都盼望退休,从小学生开始。  相似文献   

7.
肖亚康  胡馨 《天中学刊》2015,30(1):124-127
中国传统思维提倡对"道"的追求,其中老庄"技以载道"思想的延续,即"武以载道"思想,占据重要一环。依有形之技艺,上达无形之大道,不仅是庄子技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武学思维的主要理论依据。在太极拳文化中,"由技至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东方哲学的核心思想与"由拳入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即生活无时无刻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便是我们开展幼儿园野趣活动最基本的理论来源。一、基于乡土资源的幼儿园野趣活动的意义幼儿园野趣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活动材料简便丰富;活动环境多样,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和空间有趣味又富有开放性,幼儿的运动欲望得到充分满足。一  相似文献   

9.
人生二题     
盛剑云 《师道》2007,(2):61-61
品味寂寞寂寞是人的影子,人们无时无刻不被寂寞牵扯着。伟人有伟人的寂寞,即高处不胜寒;凡人有凡人的寂寞,即独处深闺无人识。所不同的就是排遣寂寞的方式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正这世界不是被上帝控制,而是被"忙神"控制了。"忙神"像白雾,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你。每一个忙碌的日子都是灰白色,模糊了食欲,消失了灵感,迟钝了感觉,没有更快乐,也没有更烦恼,没有污点,也没有亮点,这混沌的状态,让你感觉昏天黑地,走投无路,不知道何时何处才是尽头。太阳一升起,浓雾便会四散,而"忙神"却是无敌的,它时刻都在觊觎你,逼近你,控制你,即使身体闲下来,脑子还在焦灼。人人都盼望退休,从小学生开始。  相似文献   

12.
赞美生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的集体,也有小的集体,我们生活在集体之中。提起集体这个字眼,没有人会感到陌生。从班级到学校,从社会到国家,我们时刻徜徉在集体爱的长河中,接受心灵的洗礼,享受春风般的温情。 还记得,"班头"一声号令,全班出动,在拔河场上尽显威风。几十颗真挚的心紧紧贴在一起,面对如此的"家庭",你难道不羡慕、感动?  相似文献   

13.
正点评本文从"比赛即分胜负"这一点立意。"分胜负"归根结底就是"竞争",就要"战斗"。作者在第二段点明了论点:"然而比赛终究是比赛,是战斗的时刻,就要勇敢地去战斗。"为支撑"竞争",作者通过清末"八旗子弟和仁人志士"对比凸显竞争意识的重要,顺理成章谈及"和平年代"仍然不可丧失战斗意志,接着论及人生"避无可避的时刻",扩展了视野,进入关于人生的思考,真实可信不空洞,而且逻辑性非常严密,如"或许人生就是一场战斗,你总会遇到避无可避的时刻"一句,透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毛雪军 《新教师》2020,(2):25-25
为了让学生在习作时说真话、诉真情,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在日常小事中发现不平凡,发现美好的东西。巧妙的导语运用,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为写好情感打下基础。1.煽情式导语。如笔者教学《难忘的"第一次"》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过无数的‘第一次’,这一个个‘第一次’:或许曾经让你怅然若失、辛酸流泪;或许曾经让你欣喜若狂、欢快不-已;又或者曾经让你心生安慰、无比感动;……也许:只是一刹那"也许只是那一刻"却永远烙在了你的脑;海里。静静地回味那人、那事……"随着笔者动情的:导语"学生的情绪在生成"情感在积淀"为下笔作文;做了良好的铺垫。如学生在习作中写道:一路上"我:无时无刻不在想那件事。  相似文献   

15.
<正>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内容与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与性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其关注局限于语文课堂与家庭生活,忽视社会生活中生活经验与语文习作的联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习作教学需要关注生活经验在"教与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做"的真正发生。陶行知认为"生活的变化就是教育的根本意义。生活时刻变化着,那么生活时刻都具备教育的意义,生活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在不停变化着。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1]时刻变  相似文献   

16.
另一个自己     
<正>有光就有暗,有高就有低,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万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正如中国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阴阳者,天地之大道也。"可见"阴阳"很早就是天地运作的规律与模式。而"人"作为这天地最杰出的产物,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阴阳"的规律。人们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与性格:有的人急躁,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生来懦弱,有的人向来大胆。在很多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对反问句和陈述句施以一定的"招数",就可以让它们相互转换,方法很简单,让我来教你三招吧。例一:陈述句: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反问句: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问句比陈述句多了一个"不"、"难道"、"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转换的具体"招数"。第一招:"找"。即找否定词。否定词有"不"、"无"、"没有"等。如果陈述句里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去掉;如果没有否定词,改成反问句时要加上。这个"不"、"无"、"没"等加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正>何为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人与人相互交往,坦诚相待就是诚信。墨子云:"言不信者,行不果。"孔子曰:"民无信不立。"然而,时至今日,对于诚信,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诚信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时刻督促着我们;陌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似乎走到了一个交叉路口,很多人守不住心中的那一片净土。我们都太浮躁,太功利了,不能时刻坚守诚  相似文献   

19.
肖华 《教师》2013,(7):113-113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人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礼仪。运用礼仪是一种习惯,礼仪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一、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发现和改正生活中与礼仪不符的行为我国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从人类最早的祭神礼仪到现代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20.
多数人认为"无时无刻"的语义是"没有哪一时,没有哪一刻",可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却有两种用法:一是"没有哪一时,没有哪一刻";二是"时时刻刻、每时每刻"。二者的出现已成了一种常态,词典在处理词义时也不应该回避,建议同时收录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