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登高     
杜甫唐 《辅导员》2010,(19):1-1
推荐理由: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别样美丽的景色。鲜红的果实不仅象征着一年的收获,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不过,古人们每逢秋天,却大多感时伤世,哀怨人生。这其中蕴藏着古人对岁月易逝的感叹以及古人心灵与自然万物间感应的微妙。"秋风秋雨愁煞人",这种愁更容易拨动古人的失意之情和心头的琐屑忧伤,所以往往把这种"愁"与心中的那份"悲"结合起来,使自己也越发悲伤。《登高》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重阳节所写。当时诗人病卧夔州,通过登高所见长江之秋景,倾诉了自己长年飘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古人认为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杜甫的情怀吧!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相似文献   

3.
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意象.晏殊作为北宋词坛初期的著名词人,其《珠玉词》现存140首词作中,共24处提及“燕”,燕子成为晏殊词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个意象.文章通过对晏殊词中丰富的燕子意象进行解读:或表现春光明丽之景,或叙写伤春惜春之情,或抒发相思离别之意,或哀叹时光沧桑之感,从中管窥晏殊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内心世界,进而探讨燕子意象与词人个性风格、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登狮山     
郑媾瑶 《小火炬》2020,(2):31-3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在重阳节这天,会用登高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而我们也喜欢登高。离我家不远处有座狮山,重阳节这天,我们决定徒步登狮山。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福寺门亭,亭子高约七米,有六根赤红色的柱子。亭子里摆着长石凳,供游人休息。  相似文献   

5.
在古诗词中有一类登临或登高主题的作品,这类诗词很常见,可以说,每一首登临或登高诗词的诞生,往往也伴随着一个作者自我形象塑造的完成.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登临或登高主题的诗词大多缘于作者内心的不平.当然,“不平”有多种,可以是迷茫孤独,可以是愁伤凄苦,也可以是压抑不快,还可以是悲慨激愤等等.往往在这些情况下,登临或登高就成了诗(词)人抒发情感,一吐为快的一种独特方式,“鸣”的结果就是登临诗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诗(词)人内心积压的东西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暂时的心里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登高》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汪洋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株奇葩,但是古诗词含蓄蕴藉,有些诗词使用大量的典故和代语,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欣赏诗词时产生一种晦涩或雾里看花之感,终是不明诗中真谛,渐渐地就不感兴趣了。我们可以把握好感受诗境、读懂诗情、欣赏诗景、参悟诗理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渐入古典诗词的欣赏佳境。一、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相似文献   

8.
茱萸为何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表达了对亲人、朋友间真挚而深厚的思念之情而被千古吟咏的古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杰作。诗中描述了中国人很早就有登高、佩戴茱萸囊避灾的风俗。那么茱萸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落魄居士,大都容易感时伤世,悲愁叹苦,愁情苦恨地惨淡抒发成为他们诗词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正是他们或国破家亡,或英雄失意,或离愁别恨……才铸就了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时,常常提到“情景交融”。什么是“情景交融”?怎样认识“情景交融”呢?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读之常令人有临景入情、留连忘我之感。因此,欣赏古典诗词,就不能不注意把握情与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古典诗词里情与景的交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绘景抒情。这样的诗一般是既写景又写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极具开创性的一位。从词体风格而言,前人或认为其词"开启豪放派",或认为其"词极超旷";故而苏轼其人也常被人看成"豪士"或"达人"。然而,阅读苏词,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一位满怀柔情的丈夫。在他的词中充满了对故土家园,对妻子、弟弟以及朋友的浓浓之情。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抒怀的情结。天地者,不过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在这天地间,人类显得渺小与无助。面对天,永远可望而不可即;面对地,永远到不了边界。而高处,似乎就成了勾连天地唯一的桥梁。登上高处,感受到天地的广阔,感受到个人的渺小,个体的情绪也被无限放大——积极的更积极,心胸为之开阔,消极的更消极,心境感之孤独。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龙吟: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诗词中"情景反差"手法的运用,产生出怎样的效果?诗法指津古典诗词作品必然要描写人物各种各样的情感。欢乐与悲伤是人的感情中对立的两极。一般而言,欢乐明快的景色易使人宠辱皆忘、心旷神怡,而凄清冷寂的景色则常使人若有所失、黯然神伤。所以,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作者常常是以乐景写欢乐之情,以哀景抒悲伤之感。然而,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有时是不以人的主观情感而转移的,因此,情与景常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落魄居士,大都容易感时伤世,悲愁叹苦,对愁情苦恨的惨淡抒发成为他们诗词创作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正是他们或国破家亡,或英雄失意,或离愁别恨,或悲愁叹老等等原因,才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愁"情飞扬、多姿多彩的瑰丽篇章.古人巧用比喻来写愁,抒发感慨.  相似文献   

16.
《城南旧事》是一曲哀婉的人生骊歌,作家舒缓而又不无忧伤地叙述了亲友的离开、童年岁月的逝去、与故乡北平的告别,共同凸现了"别离"这一主题,作品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散着一种浓浓的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17.
《饮水诗词》研究拾零迺骝蝶粉《台城路·上元》:"莫恨流年逝水,恨销残蝶粉,韶光忒贱。"蝶粉,很容易被忽视,以为"销残蝶粉"只是叹时光如蝶之退粉,过得太快,大有人生易老之感。其实,蝶粉别有含意:一、蝶粉蜂黄,是唐代的一种宫妆,李商隐诗:"何处拂胸资蝶粉...  相似文献   

18.
刘志远 《学语文》2013,(1):35-36
"对写法"是古典思乡怀人诗词中独特的一种写作技法。起笔立足于思念主体对思念客体的思念,借助想象,穿越时空而浓墨重彩于客体对主体的怀念,凸显"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境。如此着笔,不仅别有韵味,而且真切感人。但无形中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因之,笔者以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试题为依据,分别从一情共构、主客换位、虚实相生等方面来探究该类诗词中"对写法"的规律或特点,期待能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其解题效率。  相似文献   

19.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 ,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全诗先写登高闻见之景 ,后写登高感触之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章法细密 ,句句皆律 ,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相似文献   

20.
景晓强 《新高考》2011,(Z1):9-10
【作文题】(70分)登高,是一种行为,登临送目,怀古思今,畅发幽情;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崇山大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人悲叹"高处不胜寒",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人说"山高人为峰"……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初看文题,似乎不难。但真正提笔,才发现要写好并不容易。难就难在"登高"一文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主旨。正如引言所说,"登高"一词有着相当丰富的意蕴。不过在构思时,大体上也就是这样两种思路:其一"登高"为实指,即登到高处,体会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