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在2002年新闻报道工作中,滑县汽车站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站长任组长的通讯报道领导小组,选调文化功底深、写作水平高的工作人员担任通讯员,组织通讯员围绕客运生产和客运服务工作深入进行宣传报道,该站通讯报道工作取得“开门红”。截至3月底,该站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发表稿件1篇,在省级新闻媒体发表稿件6篇,市级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1篇。(祝胜伟)固始县地税局十分重视抓好群众性报道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詹钟声在撰写调研文章的同时,还带头采写新闻稿件,机关干部、基层人员纷纷动手写稿。去年以来,该局有68篇稿件被《…  相似文献   

2.
简讯     
《新闻爱好者》2005,(9):28-28
为提高全县新闻写作水平,内黄县委宣传部成立了“好新闻”评选委员会:今年7月9日,评委会对上半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过的新闻稿件进行评选,从500多篇作品中评选出了10件“好新闻”作品,并对这些“好新闻”作品进行讲评和奖励,进一步提高了基层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媒体的编辑部里,似乎总有着两种编辑:一种编辑整日里“等米下锅”,就稿编稿,因各种原因(如节日放假、所处地域写稿人少等)时不时还闹点儿“稿荒”;一种编辑总是策划多多,来稿如潮,版面上时时是佳作迭出亮点不断。这两种编辑可分别称之为穷编辑和富编辑。 那么,富编辑有哪些财富呢?或者说,穷编辑缺少哪些财富呢? 第一种财富是大量的稿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从记者与通讯员的来稿中,富编辑总能编出大批可用的稿件,有的稿件似乎只能枪毙了,富编辑却妙笔一挥,重拟标题、重选角度,使其起死回生;一是配合形势、时亨、版…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强调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但在实际写稿中却又常常难以做到。综观今天的各家新闻媒体,时常会发现稿件中的不实之词、“过头话”,这非但不能增加稿件的份量,反而会令人生厌,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可信度。一是夜郎自大,井蛙之见,不知外面天高。有的人动辄在自己的稿件中冠以“第一个”、“首家”、“最早”、“最大”之类的殊  相似文献   

5.
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人们发现,在众多的成就报道稿件中,大稿、长稿不乏其文,且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但是,毋庸讳言,小稿亦有小稿的优势。在雄浑高亢的成就宣传的交响乐中,作为“和声”的典型小稿(即微观报道),同样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成就宣传中小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里呢?一、“以偏概全”不觉轻纵观各类新闻媒体的成就宣传,既有宏观报道,也有微观报道。而且,即便是宏观报道,也必定是以微观的典型为基础。因此,当微观报道的事例具备一定的典型意义时,便同样可以担当起蕴涵普遍意义、映照全局面貌的重任。就…  相似文献   

6.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7.
张志荣 《军事记者》2002,(10):27-29
信不信由你,《解放军报》现在竟然闹起了“稿荒”,一、二、三版都缺稿。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写了那么多的稿件,你们一篇都不用,缺啥稿?”所谓缺稿,不缺一般化的稿件,缺少的正是可供选用的优质稿。  相似文献   

8.
陈苏华 《声屏世界》2002,(12):44-45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播音员、主持人出现了一些畸形怪异、不健康的腔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依赖外部技巧的人工符号,导致“机械调”的出现。 “机械调”指的是在播音、主持中语言表达拘泥死板,没有变化。新闻播音犹为突出。 播音离不开备稿。备稿是播音员、主持人对稿件的准备过程。播音、主持中之所以出现“机械调”,问题一般出在备稿不认真,仅仅作简单备稿,只在稿件上划标记,找生字,查字典,弄清模糊文字,为扫清“路障”做准备。如下面这则新闻的播音: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乐清日报社建立新的用稿制度,规定报社内部人员的稿件一律采用电脑稿。稿件由编委办分类并遮盖作者姓名(通讯员的稿件也是如此),然后在每日下午的谈版会上定稿。由于稿件上没有出现作者姓名,有效地排除了“关系稿”、“人情稿”,以新闻价值高低、稿件质量优劣来评判和取舍稿件,真正体现了用稿“看文不看人”的原则。我认为这种做法好。与此相反,时下有的新闻单位“看人不看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稿件取舍往往看文章作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定,这可以说是一些新闻单位的通病,也是多少年都想治而难治的顽症。正因为“看人不看文”…  相似文献   

10.
勤奋     
薛金山,安阳县崔家桥乡学校民办教师。几年来,他在教书之余醉心新闻写作,发表稿件200多篇,连续被县、市评为优秀通讯员,有四篇稿件在好稿评选中获奖。其实他基础并不好,最初写过100多篇稿件发出去,都如泥牛入海。稿件没见报,却惹出了不少风凉话,说什么他“不务正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薛金山有点心灰意冷。一天,他从一本书中看到,法国作家莫泊桑30岁时,写的废稿堆了一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我们常常做“事后诸葛亮”。一些在采编审稿过程中觉得还可以的稿件,一到评稿时便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自我感觉都靠不住的稿子,送出去参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总结前几年的教训,努力变“事后诸葛亮”为“事前诸葛亮”,强化好稿意识,从而使推荐参评的稿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强化好稿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我们的做法,一是领导带头创好稿,二是制定制度,鼓励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2.
既要有激情更需要冷静《自贡日报》要闻部副主任黄德涵要闻版是各类重大新闻的交汇点。要闻版的编辑,在快速处理稿件、编排版面中,需要激情,更需要激情中的冷静。对“热点”、“难点”进行一番“冷”过滤,对急稿、重头稿进行一次“冷”处理,这样,才能掂准稿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解放日报评选“红旗”作品(包括社论、新闻、版面、标题及其他作品).是从一九五九年九月开始的,对一九五九年六、七、八三个月的好稿进行了补评。半年内共评选红旗”稿二百六十六篇,其中有“大红旗”十五篇。这些“红旗”稿所以称为“红旗”,是比较而言,矮子里面挑长子”即比解放日报的一般稿件好一些。有些稿件只是某一点较好也评选出来.作为大家学习的参考.半年来评选的结果证明,认真评选红旗”稿,对同志们鼓舞很大,激发了同志们的上进心,这是报社内部大搞群众运动和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新年前后,我们对这些“红旗”稿件进行了一次总结.排了个队。这些稿件所以比一般稿好,主要是宣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了总路线的精神,宣传了我  相似文献   

14.
做编辑的最爱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的稿件,对那些“瑕不掩瑜”或“瑕瑜互见”的稿件,我总开动脑筋,扬“瑜”弃“瑕”,让文稿露出光彩。这就是编辑的责任,也是编辑之所求。纠正论述中的片面性新闻中心在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节目中,分别开设了“大家谈”和“群言堂”两个言论栏目,播发了数以千计的小言论。言论稿中的瑕点往往表现在“片面性”上。说成绩。不说问题;谈问题,不谈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到底,这类稿  相似文献   

15.
长铁总公司重奖宣传报道先进单位和“三星级”通讯员长沙铁路总局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大局,热情歌颂宣传双方明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2001年被全国各新闻媒体采用稿件12300多篇,其中被中央和省部级以上新闻媒体刊播稿件1005  相似文献   

16.
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新闻媒体实现质量管理和调控的一大途径.新闻媒体对编辑、记者等采编人员都有相应的考核办法,一般都包含了量的考核与质的考核.但是在实际操作上,有的只以数量论英雄,忽视质量的重要性,助长了采编过程中的应付稿件增多等短期行为;有的为了应付考核,完成任务,靠编造、制造假新闻,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形象;还有的为了完成报道指标,不论好稿坏稿,甚至有偿新闻也冒出来;此外,考核方法科学与否,还影响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并间接影响各新闻媒体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一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介绍消费时尚的稿件,投给了当地一家报社。编辑认为稿子符合编辑方针,达到发表水平,便准备采用。不料节外生枝,编上去的稿子在审稿时被分管总编下令撤稿。原来该总编从稿件中发现了“生财”之机,他让广告人员上门去“帮助”稿件中涉及的企业“策划一下”。那家企业经选择,最终没有在该报上做广告,通讯员辛苦采访的稿件也就此夭折。 且不论这位总编这样做是否有变相“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19.
看了《新闻战线》第6期的《也谈“稿外功”》一文,笔者颇有同感,但觉得把用“稿外功”的原因全推在通讯员身上,有失偏颇。某些通讯员热衷于用“稿外功”,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稿外”的气候环境对用功者也不无影响。如果编辑等工作人员不吃“稿外功”那一套,对用“功”者和不用“功”者的稿件同等对  相似文献   

20.
我走访过四川、广东、湖南几家报纸编辑部,看到好些编辑同志阅稿不及时,总是积压数天的来稿一次看,结果,当从积压的稿件中发现好的新闻稿件时,已经过时;有时稿件特好,刊登出来,也成了旧闻;稿件中的“×月×日”也不得不改成“最近”或“前不久”之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