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雅"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元范畴,"雅"的精神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雅"的风格融贯中国传统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一直被视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雅"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张力使其呈现出多重审美形态,同时以"雅"为核心形成一套范畴群,构建起中国文学的雅化诗学传统,"雅"由风格论范畴进而融入本体论和主体论范畴体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既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艺术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也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中国古代美学艺术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事实上,对中国古代美学史的研究正是从范畴人手而起步的。近百年以来,无论是老一代学者的辟荆拓荒,还是新一代学者的添砖加瓦,对中国古代美学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范畴为格局的。到目前为止,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研究,大致分三个层面:一是对个别范畴,特别是中心范畴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审美心理的角度入手,对古典美学范畴“忘”进行深入考察。分析认为,“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其内在心理机制呈现出主体有意识地抑制与排除→净化心态的营造→凝神的逻辑发展过程,而相应的外在审美过程则表现出从俗→静→空→游等不同的心理阶段。正是通过内外的双向心理运作,“忘”确证了作为美学范畴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融会性是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于其外在形态和内在表征两个方面显现出来.从外在形态上看,广泛运用于各艺术门类的众多审美范畴往往在内容上表现出相交叉、相重迭,在精神上表现出相交汇、相融通的特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许多美学范畴在内涵及其运用上并不单单属于某一艺术样式,而往往为其他艺术门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美学范畴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三个时期,最早的美学范畴来自康德和叔本华,后渐渐注重中国学的实践,提出古雅等范畴,最终在境界说中完成了美学体系的构建。王国维的美学范畴体系,继承了中国化的血脉,思想方法却是西方的。古代美学的结构重心是作家和作品的关系,而王国维则从作家和社会现实的关系立论,以“真”作为核心范畴,把学艺术的意义的来源从对道的阐释转换为对现实生活的审视,用现代认识论方法重新整合古典审美范畴体系,从而实现了古代美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妙是中国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学艺术中富于民族艺术精神的审美范畴。妙在文化、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其自身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9.
奇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与其他诗趣审美形态相联系而又明显不同。它伴随着宋代诗法的艺术讲求和对主体内在精神的要求,表现出反常与合道的审美特征。在宋代经由苏轼、惠洪等人的深度阐释,最终确立起独特的审美地位,进而实现以自然为旨趣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0.
既成的艺学是以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则以一切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广义艺术学,包括艺术理论、艺术的发展史、艺术批评学。狭义艺术学特指艺术原理、它是从哲学层面对艺术是什么等元问题做根本性探讨,或说它是研究各门类艺术规律的基础性规律。元范畴是艺术原理学科体系的承重点,应产生于具体作品时空限定与艺术规律超时空限定的统一;历时态艺术演变和传承与共时态本质界定的统一;由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可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拒绝依傍、盲从,提倡独立、原创,理清艺术学与母学科、子学科的关系,才能建立科学、自立的艺术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味”成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有其现实与历史人文的必然性,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及审美关系中主体赋予超过客体自性的丰富性。为用“味”概括艺术表现现实的审美层面提供了原发性潜质。言意关系及其极大艺术表现为“味”用于诗论审美提供了表现中介。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与文化思维取向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则决定了“味”意蕴由生理向精神、审美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在巾国占代诗学中,意象一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麻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在古典诗歌中,人们往往将特定的情感取向与审美意识扭结于某监意蒙之中而散发出臣犬的化审美效应,这种化审美效应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他民族所不能翻译共喻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在化上也就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气、象、味是中国古代文论最基本的三个元范畴:气范畴表征了文学本源、本体和创作主体的性质特征;象范畴表征了文学的对象与创作客体的性质特征;味范畴表征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创作客体的美感特性。三个元范畴的交融衍生,生发出众多子范畴和范畴群,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梯级范畴网络格局,体现了古代文论家对文学特征、规律与本质联系的系统而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韵”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富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生命情调、审美对象的生命意蕴及艺术表现的生命韵律和意趣。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审美情感是艺术语言产生的情感逻辑的心理基础,这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对审美情感在艺术语言的创造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古代审美哲学思想的演变为基本线索,从古代审美心理的本质特征、美学范畴中的美德关系和美德结构等三方面论述了传统美学思想中道德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审美价值体系以道为根本哲学基础,以人格建构为价值主体,以美德统一为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