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文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文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2.
七十八首南行诗是苏轼的早期作品.相对苏诗整体成就而言,南行诗尚显不够成熟,但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全面观照,却实在不能脱离开南行诗.认真地认识和总结苏轼南行诗创作的经验,对于认识学创作的本体规律,对于认识内外因条件在一个学大家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或非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也对于认识一个真实而非神化的苏轼,都是大有裨益的.南行诗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主要发萌,苏诗的题材特点、情志内容、艺术表现风格等在其南行诗中都可以找到灵蕴的发轫.  相似文献   

3.
对苏轼作品的研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其成名及以后的作品,然而,苏轼的灵感火花并非是偶然间点燃的,其许多名作的奠基内含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试图从苏轼的“南行诗”入手,着重分析“南行诗”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其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探究“南行诗”作为苏诗创作发蒙的地位与作用,探讨“南行诗”创作经验为苏诗发展提供的必然性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轼一向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他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创作时间之长,作品数量之富,在宋代作家中首屈一指。因此,探讨和研究苏轼的创作分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苏轼文学创作的理解。事实上,对苏轼创作进行分期,自宋代以来大有人在。分期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6.
前期“南行”诗是苏诗的发轫之作,同巴蜀与荆楚两个文化圈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旁及关注边事、考察民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亦有可观。这批诗作题材丰富多样,初步显示了苏轼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感受和表现的艺术本领。它们是作者气象峥嵘、色彩绚烂的青春之歌,初步创造出了清雄的风格,写实手法多样化,且兼备众体。它们还是苏诗开辟新境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古代诗坛名家早期作品一个较完整的范本,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这一主张有些违背作词的基本原则。从苏轼的作品看,其创作实践并未坚守其理论,有些地方甚至违背了“以诗为词”的主张。从苏轼的主张看,他主张词、诗共源,词只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巳。这将会使诗词出现合流的现象。苏轼“以诗为词”,不仅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还以诗的创作形式、创作方地广泛入词,这样就使苏轼许多词作常与其诗混淆难分。苏轼把“诗序”入词,结果使他的原有词牌往往被人遗志,反而经常取其词序和中词句当作新词牌名,这并非对词体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9.
苏轼是北宋文学的一位大家,其文学创作兼及诗、词、文等多方面。他的散文创作颇具特色,其中的亭台楼阁记更是彰显出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人生经历。他的亭台楼阁记大多写于其外出任官时期或是被贬授予闲职时期,内容有表现人生哲理、有彰显高雅情趣、有表达政治理念。这些作品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彭文良 《天中学刊》2012,27(3):14-17
台湾中山大学刘昭明专攻苏轼研究,著述颇丰,卓然名家。刘昭明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苏轼交游关系考、作品本事及相关史实考和苏轼作品艺术探微三个方面。他坚持以史证诗,以诗明史,诗词互证,以东坡解东坡的研究思路,对苏轼作品提出了很多新人耳目、明确可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苏门人由分散交往到聚会京城,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志趣,但他们对苏诗的评价却见仁见智,或褒其济世救民的淑世精神,或贬其诗艺粗疏率露,或重视其学术、器识而不看重其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苏轼论诗作诗常不相符,开放的门派观,创新求变的风格不为时人所接受,以及苏门人彼此没有形成共同的学主张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论所谓“清雄”,并不能淹概苏诗全貌及诗艺术精神之底里。其曲折吐露,暗蕴机微,落笔超迈,意象间关合无垠;运思结构擒纵无端,脉液流传一无性挂碍等呈现出来的“灵妙”,当是苏诗艺术性之内外融一的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浩《苏诗编注集成》是清代最后一部比较有特色的苏诗注本,该书在编年上有许多新发明,对苏诗的评点亦间有可取之处,然注释绝少贡献,大多由冯应榴《苏忠诗合注》删削剪裁而成,又不标示出处,其尤为不当,还好就自己的些小发现而自我欣赏,甚至借掊击前人而抬高自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豪放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苏轼豪放词的形成,首先取决于他的独特的个性性情,其次与他的词学理念及他的词的创作主张有关系,同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必然产物。苏轼豪放词的总体风貌特征,可以用“豪放”、“旷达”概括。苏轼豪放词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是打破了“诗庄词媚”界限,“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提高了词的境界;其次突破了词的声律的束缚,真正实现了词体的大解放,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第三,对词的语言进行了革新,“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清新韶秀见长;第四是抒情言志,自我形象超逸,个性分明。  相似文献   

16.
晚清张道的《苏亭诗话》是宋元以来唯一的一部熔评论、补注、系年、辨伪、校勘与杂考于一炉的综合性苏轼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历代诗话闲谈与随笔式的写作惯例 ,多为杂考、补注 ,集中了北宋以来众多学者研究苏轼的大量成果 ,又时出新见 ,发前人所未发。但有的地方摘录材料多 ,而阐释不够 ;有的补注过于冗长 ,而语义不明  相似文献   

17.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苏轼词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他掌握了词的创作规律,在词中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读者共鸣.苏轼是一个多情的词人.他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所以他的词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如火如荼的煽情性.苏轼词中表达了豪情、韧情、亲情、爱情、艳情、真情、怡情、民情、同情、傲情、乡情等.故称苏轼为词中"情圣"乃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9.
梅格即人格 契合两无间——谈苏轼的咏梅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咏梅词主要采用遗貌取神的表现方法 ,收到了形肖神完的艺术效果 ,并将咏梅与个人的身世感慨、人格精神结合起来 ,寄托深厚 ,既有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继承 ,又有自己的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