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新变化,就是开始注重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全国文综卷I第12题(“谥号”题),它给了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则涉及到4题,即全国文综卷Ⅰ、卷Ⅱ的第12题(“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第24题(“生肖”题)、海南卷第1题(“干支”题)。由2007年的1题增加到2008年的4题,这类试题涉及的绝大部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给人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相似文献   

2.
2008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I的历史试题,存在一些缺憾。 1.有些试题仍然是考查“死记硬背”功。 17题实质上是考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的时间。单纯考查时间,意义何在?18题考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而据选项看,  相似文献   

3.
简建珍 《历史学习》2010,(10):29-31
纵观近几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几套高考历史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对二战史(含中国抗日战争史)情有独钟。如2007年全国卷Ⅰ第38题考查了罗斯福要求国会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和实施租借法案;  相似文献   

4.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特色鲜明,其中第34、41题运用历史地图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可以说这是该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历史试题在处理命题与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的关系时,部分试题以打“擦边球”的方式为主,但许多试题在现实中都能找到热点缩影。如全国卷1第21题用“经济危机”关注当前美国的次贷危机,第23题用“朝鲜半岛问题”关注当前的朝核问题,第39题的“土尔扈特回归祖国”与祖国统一的热点衔接等。  相似文献   

6.
一、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浅析通过对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大纲全国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重庆卷、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安徽卷、福建卷、广东卷、海南卷、四川卷等14套历史试卷的所有试题的逐一分析和归类比较.我们认为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具有以下特点。(一)立足基础,突出主干。2012年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及各省考试说明,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同时紧扣长效考点,突出考查学科能力。1.考查历史时间、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概念及历史结论和基于阶段特征分析的背景原因、与特定历史结点连接的历史发展等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考查分封制(浙江文综13题);考查南昌起义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称谓(北京文综18题);考查皇帝名称的由来(海南单科第3题);考查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运动和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全国28题.天津文综第2题,江苏单科第4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及主流思想(山东文综第9题,上海单科31题,课标全国第27题);考查理性精神和启蒙运动(福建文综20题,江苏单科13题,安徽文综37题);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安徽文综21题,北京文综37题(3)问,天津文综第9题,浙江文综39题(1)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考查的都是学科基础和主干知识。  相似文献   

7.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以下简称今年试题)在克服2007年试题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注意创设情境,体现学科价值,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一、创设全新情境,体现课改理念今年试题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大量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国卷Ⅰ选择题12题中,有11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全卷材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戴胜旗老师通过对2006年多份全国高考文综卷中历史试题的分析,认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文性,即加强文化史考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如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7题中华文明题、全国文综(北京)卷第37题“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题、全国文综(天津)卷第37题“书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题”等。作为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无疑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的导向,既利于改变文化史在高考和历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适应加强文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也利于发挥历史在教育中起到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人文性使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在纸笔为主要形式的高考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考查,但却可以通过考试进行引导。通过答题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9.
纵观近年各地文综卷历史试题,一个突出的命题趋向是:高考试题关注现实,不回避热点和焦点,往往以属于周年范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考生运用课本基础知识的能力。如在“二战”中的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59周年之际,2003年高考考查了该知识点;2003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一个事例(70周年)。在联合国成立59周年的2004年,高考重点考查了联合国的作用;2004年高考广东试卷考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内容(70周年)等。2005年高考全国卷I中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隐含着纪念中国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历史试题主要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和主题点,从形式上看,与往年相比,考查的主题点更多、更细一些,其主题性和时政性更强一些。第一个内容考查的是“西南地区”,从中国古代一直考至中国现代,也就是说从中国史的角度对西南地区进行了考查。具体来说,第13题考查汉朝、第14题考查元朝、第15题考查明清、第16题则考查新中国的历史。为什么会从西南地区历史的角度命题与考查呢?这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即结合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对“开发大西南”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蕴含着命题者对知识的精妙组合,对考生热切期待的回应,精彩之处多多。如选择题13题至16题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巧”字,巧妙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不落俗套、不偏不怪、角度独特、立意新颖。非选择题37题也值得称道,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考查。  相似文献   

12.
综观2008年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笔者用“艰难的‘变脸’”来形容,也可以说是自己对这份试卷的认识和理解。 就题目所渗透的史学观点来看,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选择题部分,大多是以近代化史观为主题命制的。政治近代化方面:第16题考查陕甘宁边区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备考提示】以“十年”和“百年”为单位的“周年”问题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对周年问题的考查多有涉及,如江苏历史卷第20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160周年);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30周年)的考查,有宁夏文综卷第34题、广东历史卷第15题、上海历史卷第38题“中国的1978”等;  相似文献   

14.
【考情分析与知识链接】有关“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历年来高考的考查重点区域,仅2008年考查范围就很广。如2008年天津高考文综卷17题考查改革开放对综合国力的影响,2008年天津高考文综卷第39题考查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2008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卷第28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宁夏高考文综卷第34题考查对外开放政策,2008年重庆高考文综卷第39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特点等等。而要想答好这些题首先一个前提,就是要落实好课本基础知识。预计2009年的高考,这方面的内容仍然是考查的热点,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潇潇下(游客):2008年全国卷Ⅰ历史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形式、内容稳定,分值安排、题量大小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明显的变化之一是选择题不再以专题形式出现,考查范围更广,主要考查教材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基本没有出现偏题、怪题。如13题考查新思想萌发、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14题考查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高考历史试题也在调整考查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精选相关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学生历史学科专业基本能力的考查,体现命题者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与引导,是高考历史试题调整考查方向的表现之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史料研习题,如2007年北京卷第15题,2009年海南卷第35题,2010年陕西文综卷第35题,就是对学生历史学科专业基本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7.
隋唐处于古代中国史上的鼎盛时期,隋唐史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比较频繁的历史时期.如2008年全国卷Ⅰ第37题考查了唐代科举制及其与英国文官制度的比较.2009年全国卷Ⅰ第14题、第37题分别考查了唐代文化特点和两税法等。如何进行隋唐史教学?受学界唐宋变革论观点的影响,笔者曾经以“唐代的历史转折”为题.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对唐史教学进行过总结。  相似文献   

18.
200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地高考试题先后揭开了神秘面纱。本文就今年全国文综卷一的历史试题作简要评析,并提出备战2008年高考的建议,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一)历史试题分析1.注重基础,彰显能力第一,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笔者一向认为,高考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但绝对不是越难越好.每年的高考试题中,总有这样一类高考题: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到位、全面,能力要求不高不低,非常适合高考这种普及性选拔人才的考试.2008年高考数学全国卷Ⅰ第17题就是上述类型的题目,也是笔者最欣赏的一道高考解答第一题.先看题目内容:  相似文献   

20.
“品德修养”是个严肃而又永恒的话题,此类作文历年高考都有涉及。高考关注思想品德修养的趋向十分明显,且常考常新。这从2011年高考作文题也可以看出:全国卷Ⅰ的“彩票代购”、江苏的“拒绝平庸”、江西的“孟子三乐”等文题都比较明显地考查了学生品德修养方面的认知能力。如全国卷Ⅰ作文题的核心就是谈“诚信”问题。隐性考查的命题更多,其他试卷文题在立意上都可以涉及“品德修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