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指导下的对华政策充满着矛盾,与蒋介石政策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史迪威的离华。文章试图以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为背景,对其加以分析,从而探讨史迪威事件对于美蒋矛盾以及双方的关系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1981年以来史迪威与史迪威事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关系史上颇具影响的大事。1981年以来,我国学对史迪威事件的研究主要从史迪威与史迪威使华、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及其根源、史迪威事件的结局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史迪威事件”是蒋介石消极抗战的产物。本文根据《史迪威日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史迪威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的分析,认为可从两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役、史迪威与陈纳德关于军事战略的分歧、以及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不同态度,看出蒋介石的消极抗战与史迪威的对日作战军事行动处处相抵牾。由于史蒋矛盾日益突出,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劳而无功的史迪威不仅成了蒋介石消极抗战路线的牺牲品,而且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4.
1944年10月1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蒋介石一再要求下,下令召回美军驻华军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史称“史迪威事件”。这是抗日战争中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探讨剖析这一事件原因,是研究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史学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各种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史迪威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二人关系僵化的关键。史迪威赞成国共合作,蒋介石把反共作为第一的根本国策,二者逐渐发生矛盾。持这种观点的有:胡秀勤、陈莉《论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学文,谢鹏《试析蒋介石要求召回史迪威的根本原因》(《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牛军《从赫尔利  相似文献   

5.
史迪威是抗战期间美国派驻中国军阶最高的一位将军,然而,中国当局并不欢迎这位美国四星将军。蒋介石在1942年、1943年、1944年连续三次强烈要求美方召回史迪威。第一次驱史,基本上是被美方强硬态度所遏制,以蒋败史胜而告终。第二次驱史。以宣传舆论为主,最后因蒋政权内部纷争,结果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第三次驱史,以蒋胜史去而告结束。现将蒋介石三驱史迪威的概况及其原因略述如下。第一次驱史的直接原因是史迪威要求改革国民党军队,为蒋介石所不容,遂至产生史迪威在华的去留问题。1942年3月史迪威来  相似文献   

6.
“史迪威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外交关系史中的一个事件,反映了两国外交政策之间的种种矛盾,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调整。宋子文恰在这时期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作为蒋介石的外交代表,周旋于中美之间。本文试就“史迪威事件”的演变及宋子文在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史学同仁。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8.
二战期间,中国战区是盟军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战区联军统帅蒋介石和参谋长史迪威(美)在美蒋合作的这一非常时期却矛盾重重。本文分析了他们围绕“租借法案”、军事指挥权、对待陈纳德的空军部队三个问题的矛盾,并对他们之间矛盾的实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史迪威与陈纳德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日的两位重要将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史迪威和陈纳德都为援华抗日而来,但史、陈之间却存在着难以调合的矛盾,此矛盾促使史、蒋矛盾激化,使战时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我在撰写《史迪威与中国抗战))(载《历史教学》1985年第10期)一文时,查阅过一些外文资料。其中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史迪威以美国驻中、缅、印军司令部的名义致蒋介石的备忘录,表明他在中国抗战的权限和立场,另一份是解放战争初期史迪威致友人的信(见本期12页),表明他对马歇尔来华调停的怀疑。现摘译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美在总体战略上存在着的分歧是导致史迪威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史迪威与蒋介石在军事指挥权和租借物资控制权上的争夺则是史迪威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史蒋之争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这一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立场分歧的反映,又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产物,对战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44年10月1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被迫召回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史称“史迪威事件”。对此事件史学界前辈们见树颇多。但笔者认为,“史迪威事件”不单纯是史、蒋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它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蒋家王朝的政治也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里也并不排除他个人在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歇尔与“史迪威事件”徐鲁航“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颇为研究者所注意。然而,以往的研究很少专门论及马歇尔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实际上,史迪威出使中国,是马歇尔促成的;在史蒋矛盾中,马歇尔一直是史迪威的坚定支持者;马歇尔...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W·史迪威(Joseph W·Stilwell)(1883——1946)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陆军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为了保持其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加强对日作战,于1942年派史迪威来华。史迪威长期与蒋介石打交道,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保存实力的作法十分不满,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寄予同情和希望,要求与我党合作并表  相似文献   

16.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史迪威事件在中美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端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史迪威将军     
史迪威将军冯嘉琳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51周年─本刊编辑部1946年10月12日,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约瑟夫·沃沦·史迪威因患胃癌在美国莱特门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按照他的遗愿,没有举行公葬,骨灰撒在太平洋的万浪碧波中。美国舆论界赞扬他是...  相似文献   

18.
鉴于对蒋介石国民党历史和本质的了解及对美蒋特殊关系的全面把握,毛泽东等中共党人对抗战胜利后中国局势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美国政府如果不对蒋介石国民党施加积极的影响,蒋介石国民党将把内战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利用美蒋特殊关系,对美国发起统战攻势。第一、抓住美蒋矛盾,晓之以理,声明大义。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转向欧洲,与苏联在东欧展开争夺,不允许它全面直接武装干涉中国内政。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共因素,美国担心为其远东战略支持点的蒋介石政权最终崩溃,导致美在华利益受损.毛泽东抓住…  相似文献   

19.
首先,斯诺系统真实的介绍,给罗斯福总统留下了关于中共的最初印象,为在共同对日作战中密切与中共的联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史迪威有关中国抗战真实而可靠的情报,震撼了罗斯福总统,直接促成了美国政府的扶蒋联共政策。他代表和执行了这一政策。第一,全面揭露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腐败无能,剖析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建议美国应摒弃“蒋介石就是中国”的观点。第二,建议美国对中共领导的军队于以承认,并给予军事援助,进行政治军事上的合作。第三,促成了美国政府同中共的正式官方接触。  相似文献   

20.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正在抗战的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盟国。为了便于协调盟军对日作战,双方商定设立中美联合参谋本部于重庆。1944年10月31日,美国魏德迈中将接替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当时中国远征军所用轻武器如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等相当大一部分系由中国兵工厂生产供应,因而魏德迈与中国兵工署长俞大维频繁往来,逐步建立起日益密切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