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越洋 《东南传播》2020,(10):66-67
电影《白日焰火》中的女性形象是被物化、罪化了的"维纳斯女神",作为欲望客体承受着男主人公与观众的双重欲望透射;而电影中的男性角色更显现出是一种被"阉割"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到"阉割"的男性们通过吴志贞这一女性的伤害来疏解、重建自己的男性尊严。电影通过将女性"罪化",女性所携带的威胁引发焦虑,获得放逐,从而消解女性的双重角色功能的内在矛盾,内在地强化了男权结构。  相似文献   

2.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农村、貌似“少根筋”的普通士兵许三多在军营中由被称为“骡子”的孬兵成长为英勇果敢的特种兵的历程。该剧没有一个女性角色,完全是男人的情感世界,凝聚了战友之间有偏见、有嘲笑也有激励和帮助的众多故事。因其如此,电视剧所表现的男人的铮铮铁骨以及真挚的战友情、兄弟情却俘获了观众的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女性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大小荧幕上也林立了许多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影坛上就出现了女性电影的身影。2019年,亚太地区涌现了一系列专注于成年女性的电影,旨在展现区域内女性的生存现状,且引发了大量讨论。其中,中国内地出现了如《柔情史》、《春潮》和《送我上青云》等多部女性题材的电影,皆是通过叙述"她们"的生活遭遇,来刻画细腻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影片塑造的女性角色入手,对影片《送我上青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4,(1):34-35
有老公在身边容易变成白痴,花瓶 女艺人是逃不了被贴标签的,最新作品《那五年》的热映,让白百何收获了“小妞电影女王”的标签?从《失恋33天》中黄小仙带来的“白三亿”到今年的《分手合约》和《被偷走的那五年》,白百何戏中的角色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突破,只是觉得在所谓“小妞”的角色扮演中走得越加深入了。  相似文献   

5.
备忘     
非常言论 对于现在的生活,我更喜欢没有演出没有炒作宣传的散漫日子。在家里自弹自唱,看些欧洲、意大利、西班牙的电影。外出作业的人会特别浮躁,不断说重复的话,耐心地跟大家解释自己为什么那么想,整个人会慢慢被掏空。 ——老狼 一部电影里如果没有漂亮的女性,这样的电影大概就没人要看了。当然像《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大片里没有漂亮女性,依然保持了很高的上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以女性角色为主的电视剧、电影层出不穷,可以发现,导演和观众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作为以男性形象为主的电视剧,《琅琊榜》以其不多的女性角色塑造,为我们呈现出关于女性审美的研究范本,并直观地展现出中国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审美转变。  相似文献   

7.
谢颖  孙峥 《视听纵横》2004,(4):77-78
人们把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或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在电影电视广播等载体上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经过复杂的技术手段,塑造出与所描述的事物或现象神似的,有灵性的,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被称为虚拟角色。虚拟角色虽然常常没有我们能依赖视觉感知到的实在的形体  相似文献   

8.
大半年以来,国产电影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上的表现有高有低。孰胜孰败,还要看下半年有没有异军突起。但有一点却已经很明朗——如果年尾要评选2013"年度最具吐槽价值电影奖"的话,被观众合称为"富二代"的《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已经足够三分天下,后来者纵使快马加鞭,总也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9.
周兰 《现代传播》2005,(6):129-131
目前,在我国,在推出一部电影的同时、或前、或后,往往会出现一本或多本介绍电影的书,内容包括电影剧本、拍摄背景、导演思想、演员访谈、专家解读等等,一应俱全。这种电影书,我们姑且称之为“纸上电影”。比如,现代出版社有一个梦剧场系列丛书,就专门出版这种“纸上电影”,已出版了近五十本这样的书,其中有电视剧有电影,象《大腕》、《寻枪》、《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等电影都被搜罗在里面。每本书也即每部“纸上电影”的内容大致包括:电影剧本或电影小说、主创人员创作谈、剧组感悟、影片拍摄花絮、专家和观众的电影评论、大量的剧照和电影…  相似文献   

10.
夏洁 《青年记者》2017,(9):73-74
国产电影《无人区》和美国电影《不准掉头》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犯罪公路片,有着明显的西部、犯罪元素以及黑色幽默,主人公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性的善恶在其中沉浮.两部电影里,情节、人物设置、叙事都有相似的地方,却又有所不同,其中有两个非常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不准掉头》里的格瑞斯和《无人区》里的舞女,她们的角色设定各有异同,在影片中的地位迥异. 戴丽娜认为公路片是以旅程和道路为叙事载体,以主人公在路上的遭遇和人物内心的转变来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们疏离、孤独、寻找、沟通、反叛等内容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1.
我喜欢看电影,也因为自己是做设计的原因,很注意电影里面的服装。十多年前,看法国电影导演吕贝松拍的《第五元素》,感觉电影里服装非常突出,既符合角色性格,又古怪趣致,是法国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艾设计的。反观我们自己的古装戏服,好像几百年来都一个样子,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因此总是有一个期待,希望有设计家能够突破古装的传统,在古装基础上给予新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对当今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精神分析学中的人格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入手,分析了美国导演托尼·凯耶执导的影片《超脱》,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女性角色设置和电影的救赎主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已由被界定、被观看的第二性,逐渐步入重视女性自我表达与性别认同的现代社会,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更让女性从银幕边缘走向中心,《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在这转型期间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与史蒂芬·茨威格原著中男权意识的隐形书写不同,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男性置于被审视、被讲述的客体而让女性成为电影的主体,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解构。陌生女人并不陌生,她只是万千女性的一个缩影,徐静蕾敏锐地洞悉了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桎梏,她对电影的改编实现了女性由缺席到在场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4.
"小妞电影"的盛行,使得女性角色在媒介中的比重发生改变,电视剧《欢乐颂》的播出,更是引起观众热议,将社会问题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构建了新的女性价值观。本文主要从《欢乐颂》的人物构建和女性主义表达入手,分析当下影视剧中的女性主义潮流。  相似文献   

15.
张鑫 《东南传播》2020,(3):61-63
2009年,电影《非常完美》的诞生拉开了国产小妞电影创作的帷幕。《非常完美》尝试着建构长期"缺席"的女性视觉快感,它在塑造女性人物的主体地位上有了初步的尝试。但囿于主流意识形态对类型电影的束缚,《非常完美》以一种非常规意义的手法建立了女性观众的视觉快感,女主人公苏菲依旧笼罩在由失恋引起的原初"阉割焦虑"之中,它的女性主义书写也没有彻底拒绝男性观众的"观看"。虽然影片彰显了苏菲作为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但在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中这种独立的主体性又最终沦为幻灭。  相似文献   

16.
导言 “样板戏”这个概念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对于人们却是如雷贯耳.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电话的那个时代,它可以说是全体人民文化生活的象征. 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部,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所有的“革命样板戏”也都被拍成了电影,很多时候看电影也就是看样板戏.  相似文献   

17.
电影《地久天长》在柏林电影节上好评颇丰,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处于被规训的他者地位。该影片以符号化的视觉形象,男性凝视下的创作视角展示的是男权话语下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她们对于丈夫、孩子、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持有一种温柔、平和、贤良的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中塑造两性关系的在线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女性主义批评,表现电影业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对女性形象的剥夺。  相似文献   

18.
体育电影透视出女性运动员的生存状态,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我国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体育电影数量寥寥可数,基于符号学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皇后》、《女篮五号》、《沙鸥》、《女足九号》这四部电影分析女性形象的表现,进而总结其变化特征,彰显中国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负重难进的女性——电影《红颜》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园 《青年记者》2007,(18):60-61
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女性题材电影《红颜》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委会奖,这是中国女性导演在国际上首次获此殊荣。但是,时至今日,这部电影已经被观众渐渐淡忘。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它进行解读分析,导出女性电影整体存在的隐忧。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不是得知再版的消息,我真没有意识到,《华丽转身》这部书已经出版8年了。《华丽转身》是洁尘电影随笔的成熟之作。经过8年的沉淀,回头再读,依然有新鲜之感,并频生出一些新的感受。这些随笔是亲切的。我所指的亲切,实际上既是一种交流态度,也是一种笔调。任何影迷在与人交流他们所喜爱的电影及其电影中的角色与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