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一、不能把作品撇在一边有人说:“阿 Q 主义的精髓,是精神胜利法。”我们很赞成这个说法,既把阿 Q 主义和精神性利法区别了开来,也揭示了精神胜利法在阿 Q 主义中所占的位置。既然这是两个范畴不等的概念,精神胜利法又在阿 Q 主义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对阿 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专门作一探讨,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是全世界各国被奴役的国民所共有的。”理解阿Q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并非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而是通过塑造阿Q,去探“国人的灵魂”,以指明“国民的弱点”——“精神胜利法”,从而给读者开辟了一条反省之路。  相似文献   

7.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他利用其惯用的“自欺”、“忘却”、“容忍”等精神胜利法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际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心理防卫机制,是我们每个人在遇到烦恼时都会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0.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11.
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基本笼罩在“阶级”的阴影下。阿O的研究应摆脱政治话语,忠于文本。阿Q是何身份并不影响精神胜利法的心理普适性,其成因离不开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设计“化身阿Q的你如何赢取真正胜利”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精神胜利”的表现、原因和后果,在理解精神胜利法内涵的基础上对比明确真正胜利的表现和前提。让学生在“真正胜利”和“精神胜利”的比较中,更清楚地意识到鲁迅思想启蒙的意义所在,并进一步认识到阿Q要想取得真正胜利不能局限于思想启蒙,归根结底要实现经济独立。  相似文献   

13.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分明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啊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1阿Q精神的实质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能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只解决自尊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自诞生以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么产生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什么时候会消亡?它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人的社会属性?吕俊华同志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一文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作了解剖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开拓了《阿Q正传》研究的新领域。但我们认  相似文献   

15.
人们大都认为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理由是阿Q的许多表现充满了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我麻醉的特点。本文认为“精神胜利法”并不能概括为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那仅仅只是在他失败时候的特定精神状态,在日常状态下,他的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投机,他会抓住一切机会攀附权势,目的在于取得个人的利益。另外,小说中的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等更是投机的高手,他们共同上演了一出投机主义者的闹剧。对阿Q来说,他的人生只不过是一曲投机不成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阿Q正传》做出新的阅读。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展示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通过对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问世之前,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已普遍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它,谁也不在意。人人习焉不察,听之由之。《阿Q正传》一发表,不少人惊悚了,不少人栗栗危惧了,不少人惶惶然了,更有不少人因鲁迅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发现而引起了深省与反思。后来,“阿Q相”、“阿Q主义”、“阿Q精神”之类以阿Q的名字来命名的特殊词汇广为流传开来了。它们的神髓与内核,都是精神胜利法。十九世纪时有位理论家说,莎士比亚“剧本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并认为“这就是莎士比亚所以拥有全世界意义的原因”(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阿Q正传》的价值。《阿Q正传》开掘出来的这种当时在社  相似文献   

20.
苏炳生 《教师》2011,(20):116-116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分析,认为精神胜利法是阿Q"母亲的怀抱",旨在对精神胜利法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