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岸记者赴四川采访灾后重建 据中国网:“海峡两岸记者美丽天府联合采访活动”5月4日在成都启动,两岸23家媒体34名记者参加。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杨毅表示,此次联合采访是一次缅怀之旅、见证之旅、更是一次感恩之旅。此次联合采访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港澳工作部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2.
范宇 《中国广播》2005,(4):20-20
两岸春节台商包机“双向对飞”的首航日,台湾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特别是讲究现场连线的电子媒体,更是想尽办法,在第一时间天罗地网报道两岸包机首航的所有细节。几乎各家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都参与到这场历史性的新闻“盛会”。  相似文献   

3.
柴华 《东南传播》2020,(1):53-55
2019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2周年,也是两岸新闻交流32周年。当年两岸隔绝的坚冰,就是由新闻记者的采访打破的。多年来,两岸媒体的交流合作为两岸同胞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搭建了沟通桥梁。如今,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在当前两岸关系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两岸媒体和台海新闻人应借助新媒体的强大推力,主动融入融媒体时代,善尽社会责任,坚持为民发声,讲好两岸故事,积极探索台海新闻节目全新发展之路,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通过分析台海新闻节目融合发展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发展方向,探索融媒体时代台海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林兴华 《东南传播》2020,(1):I0005-I0005,F0002,I0001-I0004,F0003,F0004
两岸交流,媒体先行。2019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日前,由东南广播公司牵头策划、两岸70家广播媒体参与的"第十四届两岸广播春节联播暨闽台红砖古厝联合采访活动"在闽南和金门举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以两岸红砖古厝建筑群为载体,共同探索两岸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在海峡两岸引发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5.
台风是亚洲常见自然灾害,每年均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媒体共同关注的新闻议题之一。不过,由于舆论环境与新闻文化的区别,长期以来,两岸媒体的台风报道同中有异。本文以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对比两岸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同一场台风报道的异同,浅析台风报道怎样更"接地气"更专业化。  相似文献   

6.
叶秀月  林耀  黄玉明 《传媒》2015,(22):35-37
媒体交流作为两岸交流的领头羊,促进两岸的交流和认识,带动两岸其他领域的交流合作.但是,相对两岸其他方面交流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当前媒体的交流却相对显得单一.研究指出,两岸民众对不同传播路径的信任度所产生的社会认知差异是客观存在.所以,两岸媒体工作者不断思考、创新,力求找到一个突破口,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根据调查显示,台湾地区15岁~74岁的媒介使用行为,以电视使用率最高(89.3%)而期刊最低(27.3%),因此期刊成为两岸媒体交流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介绍"2008·阳光海峡"两岸快乐小天使活动营入岛交流的成效,探析福建少儿频道在发挥媒体优势,开展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推动服务海西效应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直播台湾》开辟了两岸媒体合作的新篇章,也是在两岸新局面下创新涉台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直播台湾》受到海内外各界关注,短短20天内,央视网、人民网、中国台湾网等网站访问量超过1300万人次,是一般电视节目网页点击率的3~4倍。江苏、四川、河南、陕西、广西、广东、山西、山东、  相似文献   

9.
闫晴 《新闻世界》2013,(1):140-142
台湾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媒体环境使两岸媒体关系复杂多变,而新闻媒体担负着两岸关系先行者的角色,对两岸媒体关系的研究及多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两岸平面媒体交流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而电视媒体交流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本文以电视媒体的官方及民间交流为研究对象,以CCTV4等频道在台交流的历史及地方电视台、电视集团的已有特色合作为例,从时间的纵深变化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两个维度探索两岸电视媒体交流合作的可能性模式,以期为两岸电视传媒交流合作提供一些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两岸媒体的"反服贸"微博报道为切入点,发现在涉台信息传播方面,微博平台上形成了以大陆专业媒体和台湾综合媒体为主、大陆其他媒体为辅的舆论场。研究抽取两岸代表性媒体在微博上呈现的"反服贸"报道共362则,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解读,发现两岸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报道以事件发展为基础,但呈现出各有侧重的报道框架和特点;两岸在新媒体传播的基础、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融合之势。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微博报道差异和融合的原因及未来两岸新媒体交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台湾形象、大陆形象)的完整、真实和准确的塑造与呈现来沟通两岸、寻求两岸彼此认同、建立彼此好感,发挥媒体良性作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本文就此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8年以来,经过两岸政策的调整,两岸的出版交流逐渐由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一般交往到实质性合作,为促进两岸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两岸出版界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广阔,本文主要回顾两岸出版交流的发展历程,在总  相似文献   

13.
付晓光 《东南传播》2014,(5):F0002-F0002,I0001
<正>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教授中国梦,承载着"国家统一,主权完整,民族复兴"这一宏大远景,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这一时期两岸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岸媒介的互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桥梁作用。本研究认为,40年以来两岸媒介互动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解严"与自我想象的破冰、常态化交流与多样化互动、海峡两岸媒介的深度合作以及融媒体时代的主体言说与个体表达。梳理与分析两岸媒体产业从"冰冻"到融合的历史,有助于读解两岸媒体互动的理论内涵与现实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带来了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变化,在"天涯社区"论坛中,两岸青年就已经展开了频繁的人际互动。通过分析其中的57份帖子发现,由于社交媒体中充斥了大量的谩骂或攻击性言论,充满群体对立情绪的氛围高度膨胀,社交媒体容易演变成一个具有高度分歧与冲突性的交流空间,使得两岸青年的交流难以构建出有意义的深层次互动,甚至给两岸青年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此,要充分利用好社交媒体作为新时期的对台青年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涉台新媒体生态建设,营造有利于两岸青年交流的理性包容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陆积极推动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但迟迟未果。目前大陆少有对这一议题的研究。本文拟集两岸之观点,从两岸媒体互设常驻机构的意义、困境与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加强两岸文化融合,发挥我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图书馆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4月2日,山东省图书馆·台湾文创媒体艺术推广协会合作交流洽谈会在我馆举行。台湾文创媒体艺术推广协会理事长刘盈希、副理事长陈光陆,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往交流处处长范英杰,山东省文化厅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文善常,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李西宁、副馆长吕承睿等出席会议。会上,双方就工作互访、展览交流、学术教育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加强合作的意向。特别是对即将举行的首场展览活动的细节问题进行了研讨,基本确定了首场展览的时间、议程等具体内容。双方都表达了深入交流、扩展合作内容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两岸交流,媒体先行.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及祖国大陆各城市电视台的荧屏上时常可以看到来自台湾的主持人,在一些新闻事件(如连宋大陆行、神舟六号发射)和许多大型活动报道(如中国晋江鞋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城市青年创新论坛)中更是可以看到台湾媒体从业人员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5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两岸政党终于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海峡阻隔,面对面地坦诚交换意见并达成相关共识。新闻传媒也在此间推波助澜,演绎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中华一家亲”交响乐,让两岸民众充分感受到了传媒力量推动下血浓于水的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