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表达题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同的是,近年来各省(市)自主命题时更多注重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命题者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凸显人文关怀,从而增添了语文试题的“厚度”和深度,学生解答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理性思考,一次严肃的文化省察,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前瞻炷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引言】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表达题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同,近年来各省自主命题时更多注重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命题者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凸显人文关怀,从而增添了语文试题的厚度和深度,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理性思考,一次严肃的文化省察,本文拟就此作一  相似文献   

3.
舒乙 《中国德育》2008,(7):11-14
一、由文化引起的遐思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所要讲座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由于这个命题的范畴太大,因此我想从英国遗产老舍故居挂牌这个切入点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4.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内容,为中考命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国家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和编写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考试试题中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元素在试题中显现,让我们的语文试题更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命题专家命制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传统文化的试题,从这些试题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对传统文化考点的正确的”打开“方式。一、在学习方法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一份得到大家认可的试题,不仅承担着测试评价的功能,实现了难度、区分度、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现代病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际和谐、“不为物累”以及虚静、内省等观念,乃是人类的一般命题。西方现代病,乃是现代人在“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刺激和引导下,在乐不可支的攫取中,流失和忘却了人类上述基本命题所致。“回首二千五百年,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口号,仅仅是重新拾起人类一般命题的另一种表述,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反思,也是对构建新世纪的期待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国内逐渐掀起一股“文化热”。这一文化思潮不仅涉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一课题,而且还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对整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等传统的文化现象,进行着新的探讨与思考,这是继“五四”运动后,在文化领域内,又一次社会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加快和深化改革,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意义上的中考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同的是,新的中考注重从“三个维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2006年,许多省市的中考题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作一次深切的关注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百年历史交汇点首次明确提出的具有重大原创性价值的新命题,是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的新定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命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内涵。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命题的理论要义和话语逻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2.
“体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一直是历代哲学家广泛探讨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古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之中。“体用”范畴在传统哲学中经历了长期的争辩、发展,在近代哲学中,“体用”范畴逐渐从本体论向价值观嬗变,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对鸦片战争至维新变法60年间传统文化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加强“四德”教育,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习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其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它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提法内涵丰富,厘清其内涵,澄清相关认知误区,有利于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质量。第一,“传统”强调文化贯通古今的特征,“古代”则是时间维度的分类结果,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有可能造成育人目标的偏颇并使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局限。第二,“优秀”是传统文化的成分而非标签,传统文化教育要关注文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第三,“进语文课程”兼具增量、提质两种意思,当务之急是找准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的重要交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考相关命题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我校在2009年暑假做过一次全省范围内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活动,结果显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率普遍偏低。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师范类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九年义务教育是人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世界推崇中国古文化的风潮,各地研究传统文化的热度都在不断上升,学校也把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纳入了“实验学子修身行动”。这当然再好不过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些人因为过于迷恋“传统文化”,从而产生了美化“文化传统”的效果。倒也不是出于刻意,或许只是为了自己文化的尊严,经常在里面挑好的说。说得多了,就连自己也相信了。  相似文献   

17.
张锋 《语文知识》2014,(8):70-73
综观2014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依然是“重头戏”。在加大对传统文化考核的背景下,在整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无论是文言选材还是题型设计都出现了新的命题趋向。特别是多省出现的基于文言内容与篇章结构的简答题,标志着未来高考将走向主观分析、归纳为主体的命题格局。  相似文献   

18.
数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数学学科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围绕中考数学试题“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个问题,以近5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数学试题为研究对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数学试题的呈现方式和载体形式2个维度,分析探讨中考数学试题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命题特征,以期全面提升数学教与学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工作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国家观、文化观”.由此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的变革等方面对文化传统及传统的变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并兼及现代文化思想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认为文化传统的变革及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健康态度”,就是要站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广泛地吸收全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促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得以健康地发展,并大步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