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湖有多种含义。江湖由地理概念到心理地域,江湖理想主义的演变是随着绿林文化、通俗文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水浒传》的英雄们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江湖人。它构建了游民江湖理想主义王国--水泊梁山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是站在江湖文化的立场上而作的。  相似文献   

2.
在影响政策执行的诸多非制度因素中,“潜规则”政治文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潜规则”政治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潜规则”政治文化的影响以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学科,对现代武术形成的现状进行反思。通过对江湖文化的梳理,特别是江湖上与武术息息相关的武侠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江湖文化对武术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并且剔除腐朽的文化残枝,重返武术的光明,使带有"江湖"文化色彩的武术回归现代人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从港、台、大陆,乃至世界华人电影业来看,十余年来,王家卫一直是一种奇迹、一种异数。由他执导的七部影片,无论是一开初挟武而来的江湖片,还是观众所熟知的怀旧色彩浓郁的文艺片,无一不成为圈内外风行效仿的经典。探索其成功奥秘,读解其作品底蕴,揭示其酷样手法背后的文化含义,从而以他的影像文本透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际遇和精神困境。本文拟从影片的叙事主题和文化品位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谈“潜规则”文化里的管理,其实,核心就是在谈学校的管理得用上辩证法的思想去认识、解决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促进一所学校健康发展。“潜规则”管理文化,在很多场合都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是对某些事项的事先约定。一个对“潜规则”文化有认识和研究的校长,他的管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能瞻前顾后、左右逢源,体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问的凝聚力,所做的事几乎成了广大教职工认可度最高的事,所说的话成了广大教职工满意率最高的话,和谐成了学校的主旋律。但是,有时,“潜规则”对新校长来说,它往往是一个雷区,操纵时必须居安思危,从容应对,才不会有危险,才不会因内讧降低内耗,从而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校长能否辩证地认识“潜规则”,能否驾御“潜规则”践行管理,反映出一个校长管理能力的高低,这成了衡量一个校长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6.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迄今为止,世界上仍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圈。作为文化,开放性、保守性和混杂性是它的秉性。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其结果是各种文化在保存其自身特征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与其它文化发生的相互关系。积极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一统的结果,更不是世界的末日。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校长即潜规则!”想想,感觉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所学校,细心的人们都会发现,管理中的“潜规则”,几乎都会随着新校长到岗上任,从而新生出一部分新的内容。特别是新校长个人的文化素养、生活习惯、工作作风等,都成了新“潜规则”的源头。也许人们都还记忆犹新,任何一位校长刚来到一所新学校的那会儿,哪怕是一些非常棘手的旧矛盾,只要校长出面研究,就再没有啥解不开的疙瘩。是校长的工作能力强?是校长的人缘好?是校长的三把火烧得旺?其实,那时并非是管理制度的好与坏,而是有一种没有被人们提起,而又无法形成规则的“潜规则”凸现…  相似文献   

8.
戴复古一生飘游江海,诗鸣东南半天下。作为江湖诗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台州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家,其人其诗浓缩了东南沿海及江湖文化的诸多特质:心慕手追、老而益切的归宗情结,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江湖本色,身为布衣、敢犯龙颜的民主意识,坚忍不拔、诙谐乐观的草根风格,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的兼容思维。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江湖"二字总是能勾起看客听众的无限遐思,在范文正公的名文《岳阳楼记》中就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表述,本文从"江湖"的释义出发,分析"江湖"文化的内涵,并从文、武两个角度探讨"江湖"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重新定位江湖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1.
文化权利在国际人权体系中构成特定的类别,其重要内涵就是少数民族保持其文化特性的权利。不同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认为指中国内部的各个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征、发展自己的文化的权利。该权利应主要被界定为一种私权;它是一种个人权利,更是一种集体权利;它是一种静态权利,更是一种动态权利。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给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课程文化思维空间。新课程改革在以直面现实生活、彻底的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广阔文化哲学视野下 ,重新思考人、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以期建立新的课程文化精神 ,实现课程文化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在钱穆的思想世界里,文化即是历史,文化即是人生,研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哲学。钱穆把文化的本质视为人生,视为生命,并从生命的内部去找寻文化的心性本体,从而使“文化”获得了哲学的认可与关注,文化进入了哲学范畴的领域。钱穆判定中西文化,一是内倾型文化,一是外倾型文化,它们的不同实质上就是人生表现的不同,即“成己”与“成物”的不同。钱穆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前景充满信心,各民族文化的新生必将带来世界文化的新生,中华文化对现代世界文化的新生将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引用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吸收。文化创新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指导了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的产生,有其文化的本质因素,即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包容、改造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以及民族特色。通过第一次碰撞即儒学与佛教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理学;通过第二次交流碰撞即与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文化、资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文化碰撞及其结果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碰撞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及其过程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在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中,始终保持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独立性,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6.
《尧典》“幽州”起源的历史背景是辽西古化区自距今8000年至5000年前一脉承传的红山系列化的长足发展。从龙山时代早期的小河沿化开始.由于红山时代各大化区域平行发展的趋势的消失,中国历史发展出现了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辽西地区从此失去了以往的明中心区域之一的重要地位而渐次沦为化边缘地带。这便应是《尧典》“幽州”并入《禹贡》九州之中的深刻历史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常熟文化在昊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一百多处的文物保护遗迹是常熟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的代表,其中蕴舍了常熟文化深厚的根基,其文化内涵的解读对于理解常熟文化的精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梦境描写共有16处,其中李瓶儿、西门庆的梦境完全符合中医梦理论中对梦的成因的分析和阐述。这绝不是作者创作时的一种不经意的巧合,而是深谙中国传统梦文化的一种显现,对梦入文学的精心布置。其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与文化意蕴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部古典小说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中的政治是一种事件,是有关种族、阶级、性别、民族性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社会结构中的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某种结构状态。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人们在思考“政治”的概念时,实际上把经济、宗教、阶级、文化、审美等等现代生活各个领域的真正的实质性的关系和结构状态,以及它们内在强度的最坚硬的部分抽象出来,政治是无所不在的,是人生存于世界的实质。文化研究要求密切关注文化与权力关系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发展和变化,并具有深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因此,它力图颠覆以往文化具有审美自主性的神话,从而探索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