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圣经·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具有天然的和从古希腊悲剧中继承来的悲剧成分.<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在命运、神、人的关系上,既有着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对于智慧的不同理解.<约伯记>与古希腊悲剧对于悲剧苦难的体现与认识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陈源斌关注寻常的生活,发展了新时期悲剧文学对世俗化、平民化的追求,选择平凡的题材,描写普通人,注重对普通的"不幸者"的生活辛酸、人生悲苦的揭示,把悲剧的发生置于特定的背景下,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陈源斌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徒唤无奈的感叹,而是对悲剧人物命运深刻的思考,深挚的同情和对制造悲剧的社会、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5.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主体——人的深切关注。本文借鉴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某些观念,分析悲剧人物在实践忠义伦理、追求生命价值实现和与天命抗衡三个不同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从另一角度诠释《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有着丰富的悲剧内涵,即人性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和艺术的悲剧。人性的悲剧在于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得以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人生的悲剧在于自然法则无法摆脱和超越;艺术的悲剧在于社会的异化。而希望的出路则有待于人性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小说"走向城市"叙事蕴涵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英雄悲剧的普通人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看,悲剧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人性迷失的悲剧等四种形式。文本呈现悲剧风格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矛盾、作家的立场和视角等。  相似文献   

9.
孙创业 《华章》2007,(8):84
中西方悲剧,因其内在文化底蕴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西方的悲剧表现为"悲壮",中国的悲剧表现为"悲苦".西方的悲剧人物更具个人主体性意志与思辨色彩,而中国的悲剧人物则更多地不自觉地去实践仁义道德,维护现有秩序.  相似文献   

10.
悲剧意识是须一瓜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她的作品中都深深地潜藏着强烈的生命悲剧感。其悲剧意识首先体现在她笔下的悲剧人物形象;其次还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性;第三,通过对于人性的追问和"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剧精神。通过悲剧形象、悲剧主题和悲剧精神,须一瓜的小说呈现出浓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自觉而明确的态度创作出了许多撼人心魄、发人深思的悲剧小说,以实现他“为人生--反封建、启蒙思想、改造国民性、变革社会--的宏伟目标。从悲剧的冲突成因和审美感受两个角度,鲁迅的悲剧小说可划分为“社会悲剧”与“个性悲剧”两种构成形态,以及“情感型悲剧”与“理智型悲剧”两种接受形态。  相似文献   

13.
在海明威研究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海明威研究中,人们对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迷惘"情绪、悲剧情氛和悲剧意识都做过足够的探讨与研究。然而对于隐藏于其文本中凝重的悲剧精神却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从文化诗学角度出发,以美学悲剧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不同时期小说的"价值阅读",挖掘、展现遮掩在其"迷惘"冰山之下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正值最苦痛最富悲剧意识也是最革命最具艰难抉择的历史时期。由于革命的拯救和思想启蒙的需要,中国思想界第一次将理论的焦点凝结在悲剧的身上。在面临着自己的现代性悲剧困境的情形下,他们迅速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对拍,形成了现代中国特有的悲剧观念和悲剧精神,并在文学表达上寻找着最适合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悲剧性体验和反应。  相似文献   

15.
悲剧精神是悲剧艺术的精髓。“五四”运动使中国作家第一次从整体上具有了悲剧意识,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悲剧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精神,经鲁迅奠基,又由茅盾、巴金、曹禺、沈从文、路翎等现代作家继承、发展、光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由“为人生”到重神性,再到张扬民族性,在变奏中不断演进,并始终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抗争意志。  相似文献   

16.
当下关于孙悟空形象的九种成说 ,多以孙悟空为英雄形象 ,而似未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的探讨。不囿于成见而通读《西游记》 ,会从文学理论角度发现孙悟空英雄形象仅仅是其悲剧性的外壳 ;从艺术哲学角度可见其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 ;从历史角度能够证明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源于晚明社会的“沉暮品格”。在三维理论视野的全面审视中提出悲剧性乃孙悟空形象的本质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元代著名南戏作品《琵琶记》,以其对民间故事的成功改编,悲剧结构的成功设置,甚至是在情节上明显的疏漏,制造了一出较为典型的悲剧。文章分析了剧本改编的意义,双线结构的特点,并认为其结构的缺失之处在于,在本剧的后面部分关目中,以由“悲”转“喜”的大团圆结局对其悲剧性有一定意义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不是根据悲剧的模式,而是根据生活的真实刻画麦克白这一悲剧形象的。麦克白虽是弑君篡位的杀人凶手,但他的毁灭却有悲剧性质。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他的毁灭过程隐喻着人类灵魂的永恒困境,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与延续性。麦克白这一形象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