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 在人的资源中,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把人的资源看成是人的创造力,是人的创造才能,这是人们对人的资源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和实力情况,与这个国家对人的创造力开发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创造力的本质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腾博格认为,人的创造力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六种资源汇合的结果,创造过程也是对六种创造力资源调用和配置的决策过程,创造力是可以在教育训练中发展的。我国基础教育中,虽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但仍可发掘出一系列的创造力训练机会,如:知识教学与三种智力发展融合的机会、不同学科对学生思维方式施以不同影响的机会、环境气氛与创造性决策习惯养成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才创造力的实现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人才创造力主体内涵包括个体人才创造力和人才集体创造力,人才创造力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离不开人才之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素养三大系统的介入和渗透,是一个“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我国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着力于开发人的各种潜能.重点是创造力潜能。人的各种潜能尤其是创造力潜能的展示越充分,对其他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就越有效,人的综合素质也就越高。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而学前期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因而培养学前期儿童的创造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逐步进入以人的创造力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未来构建新型国家的主体,他们的创造力培养日益成为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课题.然而,当代大学生创造力匮乏依然是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文章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因素,以及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振兴国家也是振兴自己的力量源泉。创造力是人类在创造活动中所形成及体现出的各种能动的心理智能与行为智能的总和。它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它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得到开发。  相似文献   

7.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创造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习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学习空间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具有智能推送学习资源、动态感知学习情景、高效支持深度互动、自动测评学习成果等功能的学习环境,从资源、环境、技术、实践方面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指出了企业创造性立足于人的创造性这一基础,在开放与实践中形成内在无限发展机制。具体论述企业创造力的一般规定性,着重阐述了它在生产经营中的基本来源和制约因素。文章认为,企业创造力作用是现实的,但需对其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社会所提倡的创新型社会,与创造力直接关联,创造力是促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因素,创造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造力水平不同;通过对创造力的文化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中西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探讨了文化对创造力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阳  吉喆  杨玉芹 《远程教育杂志》2009,17(4):35-40,28
本综述主要关注人们创造力的特点,社区、学科领域、社会情境等与数字技术特点之间的互动.对创造力在教育中的作用,数字技术对创造力的支持,如何教授创造力,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如何评价创造力、学习和数字技术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文章最后两部分对实践、课程及学习资源设计的启示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1.
虽然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但目前没有基本的证据能证明中国学生总体创造力水平低于其他国家,因而不能简单断言应试教育制约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与学生创造力水平无关。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是:应试教育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它对“抬升底部”卓有成效,但会比较明显地阻碍拔尖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的事实证据支撑。应试教育对拔尖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并不意味着其他群体的学生不受其影响,而是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拔尖学生受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更加突出。借用“创造力成分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这种负面影响可能通过3个机制发生作用:即降低拔尖学生的知识掌握宽度和深度,降低冒险质疑精神以及对不确定的容忍态度,弱化学习的内在动机。虽然拔尖学生数量占比不多,但这不是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竞争力以及教育系统完善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即以人的创造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创造力经济的出现必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射以新的变革期望。审时度势的高等教育必须对新经济社会的期望给予响应,这主要涉及三大变革:其一,职能拓展,重视发展知识生产力,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开展科学研究和通过知本创业直接服务社会;其二,大学转型,即摆脱传统大学的能级约束和思维定势,创建自主创新型大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革,提升大学的竞争优势;其三,资金运营,即大学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投资理财转变,以利于对发展创造力经济的财力支持。这些对创造力经济投射期望的响应,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 民族是最富创造力的民族。剪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 血脉,是中国人民非凡创造力的丨本现。只有大力推进创造力教 育,才能培养具有良好创造力的人才。剪纸校本课程进入中小 学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创造性的过程进行研究,二是对具有创造力的人的个性心理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兴趣、态度等心理特征对创造力的影响,三是探索环境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在本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 ,创造力被证实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前提。这就决定了以培养、发展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活动 ,应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根本任务。国民创造力的有无还将影响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前途和命运 ,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造力的培养 ,无疑是现代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而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如能正确地积极地加以引导 ,…  相似文献   

16.
创造力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从制造走向创造的关键。创造力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词之一,在大学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少。本文以情景学习理论为依据,从创造力产生的条件、教学环境创设和学生学习方法角度,探索本科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吴丽慧 《新疆教育》2013,(9):136-137
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是美术教育的两大目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是一般美术教育的目标,也是个人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艺术设计教育或专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在于其过程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看重作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专业美术教育必定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基本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专业美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创造力。长期以来,培养专业人才备受重视和关注,而安心于一般美术教育事业者寥寥无几。没有对从事一般美术教育者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就谈不上掌握保存与激发孩子们基本创造力的手段和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8.
创造力的影响理论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创造力发展的各方面影响因素,阐述了创造力发展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论述创造力的影响理论,探讨影响教师创造力发展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师对创造力的认识影响到学生创造力发展,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科技团队为研究对象,对3个典型案例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对9所大学的9个学生团队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用扎根理论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98个学生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科技团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为输入过程因素、创造力氛围因素、创造力测量因子三个层次.学生科技团队输入过程因素为五个因素,即学校支持、实践平台、物质资源、指导老师和成员能力;创造力氛围因素为四因子结构,即激励机制、充分交流、队长能力、障碍和压力;创造力测量因子则为两因子结构,即新产品和新方法.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三个层次对学生科技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只有全面、客观认识创造力的实质,才能回答创造力能否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就多学科视野中对创造力的认识来看,创造力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概念。心理学、物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创造力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创造力的文化属性。从文化学角度看,创造力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特质的文化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需要准确理解创造力的文化特质,挖掘、开发和传递有利于创造力生成的教育内容,构建和生成勇于超越、着眼未来、追求创新的学校教育文化,进而正确求解"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