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象学的方式收集资料,研究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发言体验与学生对待发言的态度紧密相关,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影响学生课堂发言行为的主要因素有文化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问题的特点和班级容量等.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有助于建立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对话的课堂.关注学生发言体验有助于探寻和建构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情境、建构学生主动发言的课堂文化以及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文化.  相似文献   

5.
实验探究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到预期的效果.万一演示失败,必须找出原因,重新演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的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师生关系更需要和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把爱给予了别人,一定会收获爱.把福气送给了别人,一定会接到福.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和伙伴关系.教师要用爱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给学生百分之百的信任,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师是控制者、指挥者、改造者,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难以得到发挥、发展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支架的搭建在学生写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导图支架、例文支架和技巧支架,为学生的习作导航、探航、领航和远航.支架能为学生习作铺路搭桥,能为学生架设习作的思维之梯.借助于支架,能调控学生的习作精读,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提升学生的习作效度.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个性品质,促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9.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去发现、去探究、去思考和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更启迪了智慧.  相似文献   

10.
文柳 《华章》2012,(24)
要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出现,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课堂的主角.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则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顺利的情感交流.“教育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往往具有一种魅力,去吸引人,去感染人.教学需要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而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先生认为:积极和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智力因素活跃.情感具有波动性和感染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施教者,更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和本领的引导者.运用"阅、动、疑、研、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施教和引导,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基础.那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怎样动耳、动眼、动手和动脑.下面浅谈几点看法.一、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听课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掌握自学方法和规律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1.布置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和听课效果.2.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听清楚各种数学结论的推导  相似文献   

13.
学生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教育者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让学生有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尊重学生需求的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5个层次.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科学分析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而普遍地完成自我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英语课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活动课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参与.积极思索.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和体验,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富于联想,勇于创新,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课堂设计突出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交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鉴赏、表达等能力.课堂由“感情主线”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感情的变化;学生在读中理文脉,在读中涵泳鉴赏;教师点拨指导,评价激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自我等多重对话理念.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探索精神萎缩,极大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主要是学生在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愉快感和成功感.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多提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个性成长.我们主张通过教师的善于交流体察、创设有利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搭建学习平台,来了解和培养学生个性品质,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为学生搭建个性释放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徐畅  陈刚 《职教论坛》2005,(20):60-63
利用问卷对学生进行学习问题、学生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自我调适、就业与升学六个方面的调查,并对03和04级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就业是学生生活的主线.学习是学生焦虑的诱因.和谐是学生满意的基础.发展是学生憧憬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课堂应该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陶行知提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得到“六大解放”即大脑、眼睛、手、嘴、空间和时间.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某些数学课堂中,当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情感、价值、地位被无情地忽略后,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数学学习的枯燥、艰涩和知识的深奥.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做一个优秀的“导演”,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广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笔者认为:构建自主、高效的数学课堂,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学生参与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参与是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有机组合.学生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有利于提升中职生法律基础课堂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