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叙事诗是中国叙事诗的第一次高峰,它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汉代叙事诗是汉代气象万千的生活的写照和缩影,全力展示汉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与画卷.论文从汉代叙事诗兴盛的原因、汉代叙事诗的特征、以及汉代叙事诗的价值与意义等角度探究了汉代叙事诗.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小说家写小说,要在具体的情节中刻画人物、传达情感、呈现主旨,而细节描写几乎是小说刻画人物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细节才能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才会形成鲜明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要点: 了解叙事诗与抒情诗的区别,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了解本诗如何用比兴和抓住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来突出王贵的革命精神和忠于革命事业的可贵品质。二、学习指要: (一)填空。 1、本诗作者__,主要诗作有___、___等。他在延安时期,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三千首。一九四五年以“信天游”的艺术形式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这是________发表后产生的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叙事诗,它被誉为  相似文献   

4.
描写作为常用表达方式之一,与我们的写作是“如影相随”。刻画人物、呈现景物、突出环境、展现场面无一不用到它。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中 ,有许多场面是由两个主要人物构成的 ,与此相联系 ,许多场面的变化是通过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主要人物来实现的 ,这就是《红楼梦》场面构成与变化的 2 +1模式。从固有的场面来讲 ,这种 2 +1有中断式和发展式两种情况。通过这种模式 ,既可以控制场面 ,又可以集中笔力对人物和人物关系进行相对专注的描写和刻画 ,在理论上给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借助作品中主要人物登场的机会,通过这些人物的哭哭笑笑,流露出人物的真性情和真性格,从而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节发展高度统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技巧的高超。  相似文献   

7.
路春燕 《文教资料》2008,(25):33-35
<雇工之死>是弗洛斯特的一首叙事诗,该诗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语言平实而富于戏剧性.在这篇直接触及死亡主题的诗作中,诗人如实地面对人生,因而赋予了这篇作品以深刻的生命体验以及丰厚的人生蕴涵.作为一位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虽然其诗作的主题包罗万象,但对平凡人生的深切关注一直是诗人创作的毕生追求.本文试从浅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角度入手,初步探讨弗罗斯特笔下普通人的生存矛盾、生存意志以及由此引发的价值反思.  相似文献   

8.
刘晓慧 《考试周刊》2009,(49):56-56
所谓场面就是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中以展现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如劳动场面、节日联欢场面、战斗场面.以及各种竞赛、活动场面.等等。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一般来说,场面描写比较开阔,人物活动比较多.要紧紧围绕人和事展开描写,写出一种氛围,要正确处理其中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场面描写呢?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所作叙事诗《卖炭翁》,在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旨诠释等诸多方面都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教学此类经典叙事诗,可从“矛盾逆折”这一点切入,紧扣天寒与心愿的“物比”、辛劳与回报的“自比”、卑微与跋扈的“他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进行适度教学,充分显示环境与人物、人物之前后、人物与人物的种种矛盾,便能唤醒这部经典叙事诗的内在张力,进而让读者在比较中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以五言形式展现了动人的情节和一系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孔雀东南飞》作为名篇,其表现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诗中的人物对话、人物行动刻画描写,将作品推到了极致,令人叹为观止。《孔雀东南飞》没有李白作品的飘逸豪放,没有陶潜作品的悠然自得,但它以独有的艺术效果,流传至今。《孔雀东南飞》中  相似文献   

11.
周立新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51-52,59
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刻画细节,善于从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中选择和提炼富有特征的细节,来突出所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它们和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血肉相关。鲁迅小说中那特有的细节描写,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生命的艺术形象、特殊构成的情节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场面氛围。  相似文献   

12.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我国古代最早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乐府中不知作者的佳构.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一向为广大读者所喜爱.长诗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可说娴练纯熟,既通俗、流畅,又富于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十分传真.然而全诗(包括小序)使用“自”字竟达十八处之多,为其他诗作所  相似文献   

13.
一技 "细节描写"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和场面、景物、环境描写等.  相似文献   

14.
学生能否把人物的形象写得具体、生动 ,能否让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往往是学生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人物刻画的方法多种多样 ,正面直接描写的方法往往不能极尽其妙 ,而间接描写恰能起到正面直接描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所谓间接描写 ,就是不直接描述对象 ,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景物、场面等的描写中衬托、渲染 ,从而突出描写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烘云托月”的手法 ,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从而为正面直接描写作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使刻画的人物更丰满更完美。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作品中多有成功地运用间接描写刻画人…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红楼梦》艺术生命的延续。这种亲密关系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的独特美学风范与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抓住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精髓,将人物饱满的情思通过吟唱"透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形象在重释中被赋予了新意及动感;第二,它对中国叙事诗文体进行了创造性改革。红楼梦子弟书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方式来营造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审美效果,句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齐整格式,是民间叙事诗与文人叙事诗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除了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之外,其较高的叙事成就也是值得关注的。将《孔雀东南飞》与其他汉乐府叙事诗在叙事学的视域下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其开始利用叙事场景、人物矛盾与情节结构的巧妙设置,来讲述一个情节上严丝合缝、环环紧扣,情感上又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较其他汉乐府叙事诗更于细微处体现了叙事手法上的成熟,从而证明《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叙事诗精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正>苏教版三下《少年王勃》一文主要描述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少年之际即兴创作《滕王阁序》的故事,展现了王勃过人的才华。课文借助主题事件展现人物特点,是典型的记人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重心就应该聚焦在人物特点的体验以及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因此,笔者紧扣少年王勃这一"奇才",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板块。一、拓展核心信息,形成阅读期待教材中文本对人物的展现与刻画,选择的是典型事件中人物的典型言行,是经过作者甄别遴选的。作为感知理解的过程,就需要围绕着文本  相似文献   

19.
场景或场面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意蕴的重要手段.而且,场景描写是小说情节中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可以将人物、事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让小说的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红楼梦》中的场景描写非常突出,这些场景往往时机特殊、人物众多、气氛热烈,不仅可以突出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点,同时也便于集中揭示出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作者往往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描写,来寄寓或表达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从而使场景描写更加意味深长.可以将鉴赏场景描写作为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切入点,从作者传神的描写中领悟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20.
细节描写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推进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的描写,其特征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丰富情节、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并不是因为它描写了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过无数精彩的细节,塑造了许许多多血肉丰满的人物.请看小说中是如何写嘴的: 刘姥姥吃了饭……舔唇咂嘴的道谢.(第六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