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专有名词翻译、时态及单复数处理的三个方面入手,对李白诗歌《苏台觅古》的三种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给古诗英译带来一些启示。古诗英译没有统一的标准,译者在英译古诗时既要周密考虑又要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2.
唐臻娜 《考试周刊》2015,(22):18-19
本文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三种英译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具有中西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所呈现的翻译活动的差异,探讨了译者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以为唐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的翻译上改写较多,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简略。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三种动态性特征:(1)译诗形式影响译诗词语的转换;(2)译者的诗学观决定采取何种译诗形式;(3)诗外策略阐释译诗正文和诗内策略。  相似文献   

4.
将《天净沙秋思》三个英译本从译者视角、意境、风格三个角度加以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古诗英译中译者的审美取向,以利于发现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实现合一,更好地传达出原作的美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梁海波 《职业技术》2007,(2):109-10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发端在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理论,对整个美学发展史而言,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改变传统研究视野,把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阅读活动上。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分析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多重角色的能动性发挥对成功译诗产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即在汉诗英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又是创造者、研究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作的优劣取决于多维转换程度,最佳的译作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古诗英译时,要求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上做出能动的适应和选择。以及物性分析为手段来实现古诗英译的语言维转换,可为译者的翻译过程提供有形尺度和客观参照。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棘手的部分,尤其是古典诗歌的英译直到近百年以来,还有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有也不少译者认为古诗英译不仅可以再现原作之美,甚至可以超越。具体说来,主要存在散体译法与诗体译法。后者注重原作的形式美,主张以诗歌的形式翻译诗歌;前者却以散文的形式翻译古诗,以期形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作为目标语取向的一种翻译方法,替换法广泛地运用于文化翻译之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也较为常见。然而,到目前为止鲜有对古诗英译中替换法使用的系统性考察与研究。本文基于英译古诗语料将替换法分为文化替换、修辞替换、审美替换、情景替换四类,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古诗英译中替换法的使用进行深度的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中国古诗英译的视角选择问题,认为鉴于英汉诗歌在语言特征、格律规律、审美倾向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根据译诗的意境来灵活选择视角。提出了采用局中人视角,将原诗的旁叙译为自叙,采用第二人称、将原诗的旁叙译为对叙;增译第二人称、将原诗的自叙译为对语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之角度,选取李商隐的《无题》诗的两篇译文及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许渊冲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中国古诗英译的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运用及物性分析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望岳》及其两则英译文进行了对比和鉴赏,以此尝试着以一种较为客观的视角分析古诗英译,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古诗英译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汉语古诗英译的策略体系是具有层级关系的关联系统,本文选取其中简化策略下的概括翻译法,以10本汉语古诗英译本为研究语料,对概括翻译法的应用对象以及该方法的功能进行归纳,发现概括翻译法针对汉语古诗中的文化专有项词汇具有增加诗歌可译性、保持原诗信息完整和配合译者整体策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花儿”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有关“花儿”翻译作品及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寥若晨星。民族志诗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如何记录与翻译土著民族口头诗歌以保留或还原特有的诗歌性、表演性的诗学理论,对于“花儿”这种典型的口头诗歌的记录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在现有“花儿”的英译中,译者基本没有传译含蕴于歌词中的诗性与音乐性。由此出发,本研究采取民族志诗学理论视角,在“河州花儿”的英译中最大限度再现含蕴其中的诗性与音乐性,旨在为西北民歌英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论的建构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对需要的适应/选择为视角,分析韦利英译《道德经》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旨在说明20世纪30年代韦利英译《道德经》是当时西方世界对汉语文学作品的渴求,而韦利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更体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翻译目的而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从基本的意义传递要上升到文学性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审视中西诗学规范的差异,明确译文的诗学取向,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发挥译入语优势,确保译文文学性的传承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