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档案记忆研究不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解说,它对阐释理解档案现象、探讨解决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档案记忆工程、媒体对档案记忆展演、国家记忆传承、档案部门构筑社会记忆、档案学理论创新等5个方面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表明“走进记忆之门”的档案学,还要进入记忆的堂奥。  相似文献   

2.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记忆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的新范式和理论增长点,但在学术观念、思想、认知上仍存在一些局限,需进一步推进研究思维从“记忆载体”向“记忆体”、“记忆建构”向“记忆再生产”、“记忆(建构)资料”向“记忆资源”、“记忆库”向“记忆场”转变,强化档案记忆本体意识和实践转向,拓展理论空间,推动档案记忆研究走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国外档案记忆的研究热点主题,包括档案与记忆关系、档案与权利关系、非传统档案与边缘记忆、档案与记忆建构四方面的主要观点及研究不足。国外研究对深化我国档案记忆研究有重要启示:增强学科知识建构意识,警惕泛档案学研究;加强队伍建设与培养,彰显国际档案记忆研究的中国声音;结合我国社会时代主题,反思理论走向与具体实践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在城市化的"大发展"与"大破坏"中"速生"与"速灭",在"档案记忆观"的指导下,中国档案界有关"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本文对2001年以来中国关于"城市记忆"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并做了相关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于萱 《档案》2023,(1):23-29+35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档案界围绕档案记忆这一主题产生了大量理论成果,本文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的方式来呈现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学术进展情况的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档案学者在档案记忆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档案记忆研究将向多学科融合、密切结合社会记忆建构实践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依玲 《档案管理》2020,(1):30-33,59
知识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模式在商业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中有利于科学系统地获取、组织、存储、共享档案记忆,挖掘档案记忆的知识价值,为知识创新提供资源的土壤,为档案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视角。文章首先从档案、记忆、知识的关系,知识管理理论与档案记忆理论的研究路线的相似性,知识管理理论为档案记忆再生产提供方法论指导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理论在档案记忆再生产中应用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然后勾勒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档案记忆再生产架构,提炼出三条应用方式:以档案部门为主体的记忆重构,以公众为客体的记忆生成,档案部门与公众相互作用的记忆升华。  相似文献   

8.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运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和当代社会记忆理论,对档案记忆的生产(生成)与再生产行为及其过程进行多方位、整体性探讨,旨在探索发现档案记忆再生产行为的内在机制与本质规律。作为档案记忆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再度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具有整合档案记忆研究既有成果、开拓档案记忆研究新空间、助推社会记忆研究新发展、打开学科知识交汇的新门径等学术价值;需要我们探索解决其中涉及的科学性问题、本体论问题、合法性问题、体系化问题、关系性问题、方法论问题,以构建一体化的档案记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就档案与记忆的关系对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主要从记忆工程、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以期达到丰富档案与记忆的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入理论的应用在保障各类主体的社会权利、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有关档案记忆的研究逐步深入,社会融入理论在档案记忆建构活动中所具有的扩充档案记忆主体、保障公民档案权利、促进档案记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被不断发掘。文章将从识别社会融入主体、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针对性开发档案资源、扩大受众群体四方面对社会融入理论应用于档案记忆建构实践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是档案记忆观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基石和走向深入的前提。本文以档案的记忆属性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存在着承载关系、转化关系、建构关系、佐证关系和控制关系等五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活动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其对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时代意义、对档案部门参与社会记忆传承与建构的意义及其实践与理论思考等进行了探讨。如果说社会记忆为档案学研究注入了学术新元素,那么城市记忆工程可以说为档案界开展社会记忆的传承与建构研究提供了实践载体和研究切入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的基本要素,档案工作是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活动。本文分析了档案社会记忆观理论的兴起时代背景,阐释了档案社会记忆观的基本内涵,建议我国档案界应担负起职业使命,抓好工作着力点,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提供档案支撑。  相似文献   

14.
曹兴华 《兰台世界》2017,(16):11-13
集体记忆理论为重新审视档案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档案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集体记忆视角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在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开发和利用等业务环节做出优化和调整,从而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挖掘和传承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论述档案记忆理论范式形成和发展、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科学进步性的基础上,对档案记忆理论范式的研究纲领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档案记忆理论范式作为档案学研究的新范型,需要我们筹划其研究纲领,"有板有眼"地开展研究,以起到范式导航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为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形态的嬗变提供了思想工具,通过对社会液态化的考察,液态的叙事方式、传播语境、权力分配和消费行为构筑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形态嬗变的时代背景.液态档案记忆再生产呈现出档案记忆主体从分离向交互演化、档案记忆客体从有界向无界延伸、档案记忆物态从沉重向轻灵迁移、档案记忆体验从观看向沉浸衍变四个表征.与此同时,液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正面临着失衡失序的威胁:档案记忆限度过大影响记忆治理失灵、档案记忆内容有限抵抗社会失忆无力、档案记忆形式离散疗治受众空虚心理乏力.据此可以从重视话语力量,构建档案记忆传播新媒体平台;推进数字人文,打造档案记忆虚拟空间;强化个性推送,推动档案记忆主动消费;依托多感官互动,促发档案记忆沉浸式体验等方面适应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17.
集体记忆是群体共同经历、传承和构建的回忆总和,也是国家、民族构建身份认同的关键。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逐步摆脱空间区域的束缚,呈现以流动为核心的特征,“全球数字记忆”的概念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协同作用下应运而生。本文旨在厘清“集体记忆”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与数字技术进步背景下面临的新问题、新场景,阐述“全球数字记忆”“全球数字记忆场域”的历史缘起及时代内涵,同时归纳其去时空、跨媒介、可视化的特点,旨在审视数字时代集体记忆实践的嬗变与发展,拓展记忆研究的方向,为数字时代的档案记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社会记忆的基本要素结构,重点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三种切入式传统(主体-中介-客体)进行了剖解和阐释,揭示出档案记忆研究是以中介切入的方式来思考和探视社会记忆.这是档案记忆研究在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框架中的立足点,是将档案记忆放入社会记忆系统加以考察,既与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接轨,又能独立展开的学术坐标.  相似文献   

19.
档案记忆观是档案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档案学理论,在此理论的观照下,档案学的研究边界得以扩大,档案的属性和功能有了新的认知和发展,档案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综述国内外档案学社会记忆研究现状出发,探讨档案记忆观理论下的档案基本性质,回顾国内外档案记忆观的研究历程,从而厘定和探讨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对档案学核心期刊中244篇档案社会记忆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双聚类分析,可以直观、科学地反映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目前已趋于成熟发展阶段,研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后保管时代档案社会记忆价值构建、档案记忆和权力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边缘弱势群体的档案记忆、数字档案记忆资源的整合和开发等方面。建议在档案社会记忆范式构建期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深度,将档案社会记忆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发挥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导和发展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