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at knowledge sourc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exist in many forms. Earl's taxonomy (2001)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particularly, the Technocratic school – Systems, Cartographic, and Engineering, is described to provide a context for discuss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To support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sources, we describe an Enterprise Knowledge Dictionary (EKD) and the supporting n-tier architecture that allows access too many types of knowledge though a common interface. The EKD provides a knowledge portal that allows the knowledge seeker to locate and access the various types of knowledge for a domain of interest from a single source. In addition to facilitating knowledge reuse, the EKD is used for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ctivities within the firm. An n-tier architecture that both optimizes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s and minimizes the load on 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s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2.
知识管理策略与知识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造过程是揭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个体或组织中相互转化和作用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的重要模型和理论。本文在分析、归纳了知识创造过程与知识管理策略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于不同的知识创造过程所应采用的知识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能力审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国外相关献的分析研究,本对企业知识及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与专家学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交流,提出了知识管理审计理论模型和内容框架,并设立了以度量卡作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工具。最后,将此审计体系应用于企业实际测评,发现该审计工具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提供李较好的知识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和说明了学习和组织学习、知识和组织知识、知识管理的概念,概括了有关文献对知识的分类,分析了知识交流的模式和知识管理的目的,并提出建立组织知识管理网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无疑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来自于企业内部多方面力量的推动。本文基于对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以及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构建了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各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做了实证验证,为我国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建议和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is a commentary on discursive transformations that occur in stories told about Xerox's photocopier technicians, comparing particularly Orr's brilliant ethnographic study and a later management case study. It argues that significant shifts take place in how knowledge is understood between these accounts so that what begins as elusive, oral, improvised and social becomes increasingly presented as encodable in a structured database, countable, auditable, individualistic. Thes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seem much to do with Xerox's own historic need to rebrand itself, and simply to sell a commercial product. Thus, how knowledge is represented and w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might mean seems to be heavily influenced by corporate vested interests. The paper stresses the need to capture complexity in case studies if they are to promote a realistic or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ganisation.  相似文献   

7.
In the new economy, firms are willing to pay abundant premiums for the significant entrepreneurial capacities of management and staff in order to develop, build, protect, transfer and integrate knowledge. Although companies and scholars have indeed recognized the val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y have not generally included customer, supplier, and competitor knowledge, preferring to emphasize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that takes place within organizations. Thus, this study propos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uses interpretative case studies, to explore how an enterprise obtains the three types of external knowledge. Moreover, through the following five primary activities – acquisition, selection, gener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 this study will illustrate how enterprises apply the internal knowledge chain to transform their customer, supplier, and competitor knowledge to enhanc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相似文献   

8.
The present paper outlines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a practical case of so-called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work. It is argued that top-down perspectives on knowledge have dominated management initiatives in this area, at the expens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or emergent work patterns of R&D organization. A model of management based on semiorganized individual knowledge exchange or “brokerage” is proposed as a solution. This alternative is exemplified in a case study from a software engineering firm. The paper proposes a number of principles that may be us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models elsewhere.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和知识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知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概念人手,阐述了知识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和知识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作了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兴管理方法,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对组织成员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管理。传统的知识管理方法基于封闭的企业管理历史数据,不能深入地挖掘企业管理知识。本文拟从网络数据的行为建模和多源数据融合的角度,探索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以企业知识管理为研究目标,以石化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语言分析和处理为模式表示方法,以统计机器学习为知识分析工具,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网络行为建模和多源数据融合,从而更全方位地对企业员工的性格、日常行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机制,实现在开放网络时代的企业知识管理和绩效管理。在石化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实验性尝试表明,所提知识管理方法,能够更深入地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理解,能够更有效地将员工行为和企业人力资源中的若干关键指标建立相关性模型,从而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决策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获取“瓶颈”问题,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知识本身为导向,对企业知识源做出界定;在此基础上,从集成化视角给出了解决知识获取“瓶颈”的若干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武营 《大众科技》2012,14(4):270-271,274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企业知识管理已经日益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关键要素之一。文中包括企业知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涵义,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企业隐性知识的管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陈方丽  慕继丰  张炜 《科研管理》2004,25(6):28-34,132
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武器。没有知识,任何企业都难以生存并赖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起着很大作用,但信息技术对知识管理有局限性。本文讨论了知识的重要性与信息技术投资的结果、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和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之间的概念性框架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苏加福  杨涛  胡森森 《科研管理》2020,41(8):248-257
知识流动效率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协同创新领域更是如此。为有效测度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网络(Undirected Weighted Network, UWN)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间关系特性,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UWN模型;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新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型在成员管理中的延伸应用;最后,通过某智能手机开发企业的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知识管理应当研究什么?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从知识管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开始,分析了众多的知识管理框架,并指出知识管理不仅包含着诸如知识的分类,知识创造、产生与开发,知识识别与获取,知识共享、传播与扩散,知识编码与存储,知识整合、应用与评价等一系列的知识管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如组织文化,参与者,知识技术,组织学习,组织战略与知识管理战略等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知识治理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是在制度层面上对知识行为的引导、激励和约束,进而维护知识活动各方的利益平衡、促进知识活动效益的最优化。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组织制度安排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过程,受到知识治理的影响。知识治理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很多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涉及变量和因素有限,结论不稳定。另外,知识治理对于知识共享影响的内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探究。最后,从研究方法上,知识治理是组织层面的变量,个体知识共享是个体层面的变量,现有文献较少运用跨层次分析方法来整合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剖析知识治理机制对个人层次知识共享的影响,因而研究结论有待验证。因此,基于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本文探索性地引入中介变量组织支持感来分析知识治理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关系。依据已有的文献成果,本文提出以下8个假设:(1)正式知识治理对非正式知识治理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正式知识治理对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非正式知识治理对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正式知识治理对于组织支持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非正式知识治理对于组织支持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组织支持感对个体知识分享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组织支持感中介了正式知识治理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8)组织支持感中介了非正式知识治理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的有效性,本研究以中国华北地区140家企业621名员工为被试对象,其中男性占53.62%,本科以上员工占89.05%,工龄在5年以上的员工占76.97%,基层和一线工人占87.76%。对于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本文借鉴已有研究的中成熟量表进行测量。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测量参考了Cao等(2012)对于正式知识治理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测量量表,组织支持感使用Eisenberger编制的问卷,知识共享行为采用Yi开发了一套有效可靠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所有变量在本文样本中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都达到标准。在确保问卷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基础上,本文利用跨层次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得到了如下结论:(1)在知识管理领域中,员工组织支持感是链接组织知识治理与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中介桥梁。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活动一方面通过正式的知识治理对于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更重要是要通过对于员工组织支持感的影响来间接的作用员工知识共享行为。(2)组织知识活动对于员工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是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过程复杂。组织层面的正式知识治理通过三条途径作用员工个体知识共享行为:直接作用、通过非正式知识治理影响组织支持感的间接作用以及通过组织支持感的间接作用。非正式知识治理是间接的通过组织支持感的单途径来影响个体知识共享行为。与同类研究相比,本文进一步打开了知识治理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黑箱",丰富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此外,本文结论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有效创建完善的知识治理机制,二是要重视对员工组织支持感的提升。本文虽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样本收集的数据受到地域和行业的限制;第二,对于知识治理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中介变量、作用路径和机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上三点问题将是今后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地图和蚁群算法的知识识别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在其属性空间内是存在联系的,知识地图作为可视化表达工具,是具有属性空间知识的理想载体,它是知识空间形象思维的再现。在杂乱无章的知识群中,企业如果能够准确、高效地对知识加以识别,将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隐性收益。这些收益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但是它们确实是影响企业组织规模和运营模式的内在因素。本文以知识地图和蚁群算法为研究工具,建立了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识别的模型,通过实证中相关数据的采集绘制出企业相关技术实现的知识地图,并通过蚁群算法在地图中找到了一条较为合理的知识识别路径。  相似文献   

18.
梁娟  陈国宏 《科学学研究》2019,37(2):301-310
基于网络嵌入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多重网络嵌入对知识创造绩效的影响,以及知识整合的中介作用和创造氛围的调节作用。利用福建省四个产业集群的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嵌入对知识创造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发挥差异性的中介作用;内部知识整合在结构嵌入与知识创造绩效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外部知识整合在关系嵌入与知识创造绩效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内外部知识整合在知识嵌入与创造绩效间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创造氛围在内部知识整合和创造绩效中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解释多重网络嵌入与知识创造绩效间的内部作用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集群企业提升知识创造绩效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好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实现知识共享,建立一种学习型实验室,研究了在实验室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方案。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实验室知识管理的现状,进行知识管理的优缺点;然后讨论了在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中所需做的工作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将软件项目管理中所用到的配置管理的方式引入到了实验室知识管理中,将配置管理与知识共享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理论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一种可行的知识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20.
The research cor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a conten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For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hree levels of Bradford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shap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based on 21,596 references from 2771 source publications. Each of the three analyses conformed to the typical curve of the Bradford distribution. For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texts of 630 knowledge management articles were analyzed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at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re used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literature. It was found that 27.8 perc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related articl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s used no identifiabl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remaining 455 refereed articles, 60 percent employed mainstream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methodologies. The remaining 40 percent of the articles using an identifiable methodology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provisional methods” that appeared to substitute for more formally defined or 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