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云南省大姚县把"森林大姚"建设与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有机结合,坚持扶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产业脱贫一批"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户一策、宜林则林"的思路,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农村能源、核桃、花椒等林业生态产业(项目)为依托,推行"生态+林产业+贫困户"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聚力做大做强林业生态产业,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增收脱贫的过程,走绿色扶贫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针对"精准扶贫"这一国家减贫发展战略,对外报道大多集中在具体操作以及提高收入、政府投资、基础建设等方面,选题缺乏新意和战略高度。对外报道人员需要深刻理解"精准扶贫"的新特点、新内涵,以及战略出台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同时,还要熟悉目前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关注点,主动对接、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这样才能在话题选择、议题设置方面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发展战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非常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本文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其中关于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统筹协调、人民至上的思想非常明显,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实践理路、历史逻辑、理论素养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
正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目前,中国正朝着全面消除贫困的目标稳步前进,"精准扶贫"也逐渐成为国际、国内舆论关注的热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希望从中国的扶贫经验中汲取养料,减少本国的贫困人口;发达国家希望探寻中国政府使大规模人口脱贫的成功秘诀。这为我们提供了构建中外共寻中国发展之道的契机。但要实现精准扶贫的对外精准传播,需要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外国人听得懂、能理解、感兴趣的话题、语言和人物故事,进行国际化叙事的精准表达与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5.
2019年11月5日至9日,笔者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SCAP)代表团,出席了在泰国召开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二届宏观经济政策、减贫和发展筹资委员会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出席由我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代表处举办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主题边会。从与会人员的积极反馈和热烈讨论可以看到,国际上对中国精准扶贫的相关做法和经验充满了兴趣,迫切希望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做法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坦率地说,在关于中国发展故事的国际传播中,中国减贫、扶贫的故事不仅在渴望摆脱贫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受众.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扶贫的道德主体、扶贫的道德对象以及社会道德整体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既体现了扶贫主体的善良之心,也反映了对扶贫对象的尊重,更张扬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精准扶贫的伦理学意义的研究,对于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贫困问题不仅是中国正经历的重要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改善了贫困地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贺信中,高度评价中国精准扶贫成就,称赞"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然而,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并不能够如实客观地报道中国在扶贫脱贫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习惯于对中国进行各种批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形态,对外讲好中国基层扶贫脱贫故事,让海外受众了解中国脱贫  相似文献   

8.
正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谋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而植树造林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党的"十九大"将生态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要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进入后扶贫时代,如何将"中国脱贫方案"上升为"国际脱贫议程",这是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环节。在脱贫方案的国际传播中,议题内容的选择、议题属性的诠释都将影响国际舆论的接受度,要突出对中国多维贫困治理理念和特色减贫模式的传播。针对国际舆论有关扶贫目的、扶贫标准、扶贫政策和扶贫可持续性这四方面的质疑,要精准回应舆论焦点和风险点,打通国内外舆论场,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互动,在构建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助力解决"第四世界"的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精准扶贫为背景,以具体地区为分析样本,采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传统体育扶贫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农村地区传统体育资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发展传统体育有利于降低贫困人员医疗成本,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员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员脱贫概率,有利于拓展农村精准扶贫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是在深刻揭示异化劳动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其核心是消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方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力图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同时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也为中国精准扶贫提供可行性支撑,是贫困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科学指南,为指导中国实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及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攻坚期,全国各地参与精准扶贫热情高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但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干部,一些基层群众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诚信缺失行为,致使贫困群众对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知晓度不高,对驻村帮扶工作满意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国家精准扶贫方略的实施。本文简述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效、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并通过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讲述中国的扶贫故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相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泰国、越南和老挝的三份主流官方媒体涉华扶贫报道显示,其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是认可和赞赏的,同时对中国帮助本国减贫寄予希望,但中国故事尚未得到充分的讲述。因此,对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应重视针对受众需求、传播内容精准化,同时拓展传播渠道,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进行讲述,真正促进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作为一部思想巨著,包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在其中列举了大量的研究报告揭示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指出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自身无法得到发展,自身可行能力较弱,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指出要发展生产,提高受教育水平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贫困思想对于巩固精准扶贫已有的成果、推动精准扶贫朝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4月16日至20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全球化智库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第一站到达贵州。来自巴西、喀麦隆、中国、德国、印度、韩国、英国、美国等8个国家的智库、媒体、企业等领域的在华国际青年英才走进贵州,了解贵州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情况。国际青年参访了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机遇;前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了解贵州是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进行精准扶贫,造福当地人民;参访黄果树瀑布、坝陵河大桥及桥梁科技馆,了解贵州的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国际青年还前往遵义市花茂村,探索中国绿色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贫困治理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玉狗梁村第一书记卢文震依据村民传统火炕和上炕盘腿的生活习惯,创编出了瑜伽扶贫发展的新模式。玉狗梁村也因此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瑜伽第一村"。笔者深入玉狗梁村采访报道后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中擘画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的转型升级,将对外传播从以往由宣传、外事、文化等部门和外宣媒体、涉外文化机构负责的事务性工作,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在当前国际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交媒体技术崛起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面临新挑战。然而,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际传播的精准触达、精准覆盖和精准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的国际传播更加注重精准化传播。在我国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上加强和改进精准传播能力,是应对新形势下国际传播一系列挑战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身处我国农村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是我国农村地区改革和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是脱贫攻坚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因为其缺乏与乡村社会的应然互动,所以自身发展陷入困境。精准扶贫大背景下,乡村教师应当从"做乡村生活的融入者""做新时代新思想的传播者""做文明乡风的建设者""做乡村培训的推动者"四方面重构乡村教师的社会公共性,实现乡村教师在乡村社区中的"崛起",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缔造了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显著优势。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的经验和故事,积极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减贫话语体系,是外宣媒体的职责所在。对"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中国经验"等中国减贫关键词进行阐释,就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背后的中国制度优势对外传播中,应特别注重客观讲述成就、理性回应质疑、细分传播目标对象,以及巧妙利用媒介平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策略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对外解读中国脱贫攻坚战实践的关键一年。要以扶贫国际传播为抓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更需要抓紧以此为契机推动建立我们党在世界上能够广泛通行的政治话语体系。但是,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做出的贡献并不只是体现在绝对贫困人口数字的加减上,还要把这个贡献讲生动、讲清楚,因此,可以从增强脱贫故事的思想性、聚焦挑战和压力、做好中国农村的文章、客观评价脱贫攻坚的成就、聚焦脱贫攻坚战的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此外,要实现精准扶贫的对外传播,需要在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外国人听得懂、能理解、感兴趣的话题、语言和人物故事,进行国际化叙事的精准表达与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