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萍 《文化学刊》2011,(4):84-86
电视科教节目是利用电视媒体进行科学文化传播的具体节目形式之一,应注重传播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大众文化、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媒介文化,以满足公众对于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从而提高我国公众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增强公众抵御各种落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其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主题,即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一种文化批判,然后提出了"大众文化批判说"。他的批判理论核心对象是文化生活中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其目的是希望人民大众能够清醒并且摆脱束缚和控制,重获自由。当今我国社会大众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所以他的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大众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大众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批判接受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4.
王爱玲 《文化学刊》2009,(2):97-101
当电子技术不断以自己的生产力价值渗透到大众媒介运营格局中时,媒介文化逐渐从稀缺神圣的“人文理性”走向批量化生产的“技术理性”。在这种技术理性的主导下,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观照最多的必然是利益机制所驱动的文化形态,即大众文化。这种大众文化的运作范式直接导致批判与反批判的文化生成与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08,(3):148-148
杨秀香在《光明日报》2008年1月8日11版理论周刊上撰文指出: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模糊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这种模糊是通过艺术向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文化生态。当代中国大众社会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呈应然与实然背离倾向,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或然与必然的统一性。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和功能控制,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策略上要实现理论内容生活化、理论形式商品化、传播手段电子化、大众文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张兴莲 《文化学刊》2015,(4):149-151
云南花灯在汲取云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戏种。随着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云南花灯的审美取向融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新元素,在音乐和舞蹈等方面都颇有创新。云南花灯的时代发展内涵、艺术价值、娱乐价值在我国民族艺术的繁荣进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清代北京审美文化是一种满汉交融、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京都文化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文化形态。作为孕育于帝都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极大地受到满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皇权意识对艺术个性的束缚也是难以避免的。在集传统审美文化之大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中,审美文化的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清代北京审美文化以其主流地位而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渗透到对地方审美文化形态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9.
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和艺术批评标准,它所呈现出的审美精神贯穿于中国文艺美学始终。它的理论张力使其表现出多种审美形态,古雅和风雅即为其中两种。古雅意旨超远、古朴、厚重,具有高风远韵的审美风貌。风雅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是一种雅正精神,一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日本的风雅理念则是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埋头于自然,顺从造化,追求物我一如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刘晓春 《文化学刊》2009,(2):163-163
刘晓春在《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从“原生态”一词由发明到流行、乃至成为大众想象的本真的非物质文化代名词这一生产过程可以发现,原生态实际上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是大众文化制造出来的神话。长期以来,人们逐渐遗忘或者抛弃民俗文化,因为它们是以现代化的对立面出现的,是“落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汇和撞击,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面貌。它既要反思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文学理论批评从观念、类型到形态、文体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变革。从近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看,文学理论批评显示着复杂多样的阶段性特征。但由于处在本世纪历史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有着新文学发展的共同依据,还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因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又显示出贯穿全过程的总体特征。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在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内容上,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并从多种特定角度对文学的人学内涵进行审视和阐发,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上所显示的首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服装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服装设计不仅要体现时尚度以及审美价值,更应该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素养。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创新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评价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主要从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创新应用进行分析,希望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服装设计在国际上进行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反观电视剧通俗叙事的传统美学精神,从符号呈现与现实构建、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日常叙事审美性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电视剧视像文化借助日常情感的潜移默化以实现深层价值认同,在平俗叙事和诗性美学精神的结合中实现其审美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14.
米元章既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书法批评家,其书法批评思想深受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在书法批评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这是米元章书法批评思想的首要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之上,米元章还主张书法需尚古与变化,唯有如此,书法才有可观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5):190-191
文化生产不可失去底线坚守肖鹰在2011年8月22日发表的《文化生产不可失去底线坚守》的博文中指出,我们的文化生态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这就造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敌对与恶性循环,对两种文化模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只有大众文化在一曲高歌,  相似文献   

16.
流行主义与文化工业的崛起使民俗艺术与高雅文化在文化市场中趋于边缘化,培养了哗众取宠、缺乏细腻感知和深度批判的文化消费模式,因此,捕捉稍纵即逝的"灵韵",重拾感知艺术的审美愉悦和批判力度,便成为高雅艺术思变的动力与使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大众文化来势汹涌,日益繁盛,对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通俗小说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态,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深入研究,大众文化对当代通俗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大众文化形成了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其次,大众文化促进了通俗小说种类的多样化;再次,大众文化培育了通俗小说的阅读市场;最后,大众文化提供了通俗小说新的传播载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现代室内设计逐渐由简单的造型向多元文化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设计的造型与多种文化的融合,笔者依据室内设计中多元文化融合性、时空性、科技性的特性,就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表现、文化外延、自然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现代室内设计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  相似文献   

19.
大理白族服饰蕴含着本民族历史、民族审美、民族信仰等文化内涵,白族人民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艺术。本文将从大理白族服饰的面料样式、色彩风格、图案装饰等多个艺术视角剖析白族服饰的艺术特征,由此归纳出大理白族服饰的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内涵,以期为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白族服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底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性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性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挑战王宁后现代主义于八十年代后期进入中国以来,已经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产生了种种不同的变体,其中之一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以及其对精英文化的挑战,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当代文化格局的多元共存之景观。毫无疑问,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合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