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在当今东南亚兴起汉语热的情势下,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侧重于提升面向东盟各国的跨文化能力。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东盟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为核心,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有效提升汉教专业学生能够面向东盟各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的教改路径,以期增强学生跨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目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对该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中医药院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之路。安徽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浓厚的中医药氛围及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海内外传播,旨在为国内中小学生进行中医药知识启蒙,让世界更好地接纳中医药文化,目前已初显成效。安徽中医药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锻炼了综合能力、增强了专业自信,彰显了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进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亟待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呼唤汉语国际教育课程革命,提倡完成从"中国文化教学必须为汉语教学服务"到"中国文化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学"的战略转型,这一战略目标首先必须具体可操作地落实于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之中。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目前适合孔子学院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使用的中国文化教材却十分匮乏,开发出注重中外道德文化的比较与汇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文化教材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应在当今中外人文交流大潮中得到创新发展,应在中外文明的冲突融合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以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新话语体系的形成,并由此通向更为广阔的实践路径,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要提升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成为具有高素质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对典籍元典精讲精读;语言课教学应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强调字词的会意隐喻内涵;设置古诗文阅读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中国古代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6.
<正>汉语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是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已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进行整合后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综合了语言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传播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型二级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灵魂。为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就"汉语热"语境下的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怎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以期使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克服中外语言语义和语用失误,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定势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定势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深刻和直接的影响。国际汉语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有限的教学经验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所崇尚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定势。无论国际汉语教师站在哪一种立场,持有何种文化定势都会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李莉  董海琳 《文化学刊》2023,(9):193-196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华北理工大学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研究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1.研究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是什么 2.研究生的跨文化水平如何?通过采用SPSS22.0对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研究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集中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语教学能力方面。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超过一般水平,敏感度得分为3.8,效能感得分为3.1。然而,由于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不足,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导致交际信心不足,无法获得愉悦感和放松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的目标,该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也能够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了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构建中国与世界新型合作关系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交际以及构建国家形象的复杂技术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对外文化  相似文献   

11.
国际社会对汉语及中国特色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为适应这种需求,旨在加强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对此有人却持"文化侵略"说。笔者通过对"文化侵略"含义、表现形式、史实特征进行梳理,从而证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与"文化侵略"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1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留学生来中国留学的规模日益庞大,这对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该文从来华东盟留学生的教育情况和生活现状出发,结合跨文化适应理论,阐述来华东盟留学生在社会文化、心理和学术适应方面的障碍表现。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推进汉语与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使用新媒体促进双方沟通、开展多层面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数据提供精准帮扶、提升管理队伍国际视野与服务水平六大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和教学人员提供帮助,对来华东盟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障碍问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日益普遍,培养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成为高校日语教育的目标。当下,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基本功不扎实、文化学习的欠缺有着密切关系,但追本溯源,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需要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2014年11月28-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组织了两场大会发言、四场圆桌论坛,聚集了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实践家。与会学者探讨了全球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共同关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遭遇的碰撞和冲突,探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为基于新媒介的"第三极文化"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各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其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文化差异最为典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极易产生隔阂甚至冲突,因此,进行维汉跨文化交际研究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提出可在南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维汉大学生培养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构建跨文化知识框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立志于将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双语教育有机结合,最终推动南疆高等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媛媛 《文化学刊》2015,(3):128-12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了保证我国在国际道路上走的更好、更远。应当增强广大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可以促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对于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关键的问题在于跨越英美文学的异质性障碍,从而有效地强化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增强[1]。对此,本文就英美文学的异质性障碍与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泰国影视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给中国的受众带来了不同的议题讨论,传播媒介通过设置议程进行文化解码,但在传播中常会出现因为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该文通过分析我国媒体和受众对泰国影视剧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及报道原因为切入点,探究此类跨文化传播方式对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的泰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我国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启示。将单一化的议题转化为多元化议题进行解码,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严重影响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由此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依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试揭示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目的在于强化学生母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呼吁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更要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其词汇、句式和语篇方面的独特特点,并且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根据功能等值原则,翻译中应充分理解文本含义,正确使用专业规范用语,培养跨文化翻译能力,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文化等值。  相似文献   

20.
在涉外旅游活动中,旅游英语人才除了应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章就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作了简要概括,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提高旅游英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