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古老的信念.随着数码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情感在表达上发生了巨大改变.摄影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摄影由原来的专业人员变成了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事.但是,"功夫在画外",摄影也一样,功夫靠平常积累.摄影记者以摄影为专业,更需要积累文化知识来丰富镜头影像,提高人文素养以体现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新闻摄影最直观、最形象、最有说服力.正所谓"一图无语,胜似千言"、"百闻莫如一见",这"一图"、"一见"正是新闻摄影的优势所在.要体现这一优势,新闻摄影就必须在"情"上下功夫,以此体现作品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情感是新闻摄影永恒的催化剂,缺乏情感投入,新闻照片就会无"情"无"昧",就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3.
郁剑 《现代传播》2007,(4):160-161
广告摄影是商务、审美与摄影相结合的平面视觉艺术.因此,广告摄影离不开设计学.广告摄影中的设计学重在"设计",设计就是思维,就是智慧,就是动脑筋.  相似文献   

4.
杨铭 《新闻实践》2008,(7):71-71
20世纪40年代中期,纪实摄影进入了繁荣时期,从单张发展成由多张照片组成的"图片故事",并且出现了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即摄影创作应该"借最好的一刹那使事件产生全新的意义与境界"。这一理论作为纪实摄影的理论基础,一直影响到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摄影师们对纪实摄影的把握更加准确,且表现出了私人化的特点。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拍摄社会问题成为了当今纪实摄影的主要发  相似文献   

5.
我省新闻摄影界普遍看重的2002年度浙江省新闻摄影年赛获奖作品近日在金华评出.我在这次年度评奖中,有幸摘得"两金",成为夺金最多的作者.对此,我谈点新闻摄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李振盛 《青年记者》2008,(13):11-14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晴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摄影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8.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是老一代摄影人提出并倡导的新闻摄影理论。如今,这一理论已成为报纸新闻界的办报方针,新闻摄影作为参与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门类",在现代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日益加剧的报业竞争也引发了新闻摄影地位的提高,图像传播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于此同时产生一个关于新闻摄影的热门话题———新闻摄影是否具有"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传媒领域逐渐兴起了电子文化传媒,新媒体时代迅速来临.以网络传播和数码摄影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新闻摄影与传播技术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新闻摄影教育环境的变革性.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新闻摄影教学革新,是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当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21,(7):83-94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逐渐接触摄影并开展了民族性的摄影活动。由于机械性和作为肖像记录的功能性,摄影最初被称为"照小像",不登大雅之堂。以刘半农为首的画意摄影倡导者,采用中国画论当中的"写意"传统对摄影进行了"雅俗"的判分,建立了以中国画论为基础的摄影理论,提升了摄影的艺术地位。但作为复制技术,摄影对艺术品原真性的消解本身就带有大众文化的特质,采用画论传统对摄影进行"雅俗"判分仍是将其禁锢于传统艺术中绘画附属者的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风起云涌的左翼思潮影响下,沙飞提出"摄影武器论",并在中共领导下创办《晋察冀画报》,开展系统的摄影实践,采用政治的"进步"与"反动"而非"雅俗"的标准判分摄影实践,完成了中国摄影史的一个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1.
纪实摄影所具有的审美性,不仅来自于纪实摄影作品本身,也来自于纪实摄影创作者所持有的拍摄态度、人文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内容的存在,促使纪实摄影作品体现浓厚的思想性与人文关怀,并表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围绕纪实摄影的审美性,对纪实摄影"真"的审美性、"善"的审美性以及"反思"的审美性进行了研究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最近,"观念摄影"家刘树勇先生在<中国摄影报>上发表文章说:"在中国,人们仍然停留在相信图片的记录功能超过相信文字的档案价值的阶段",是"相当落后和可笑的".这种观点是必须批驳的.  相似文献   

13.
2月4日至10日,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目前世界高水平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经过连续一周、每天12-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荷赛"各个奖项尘埃落定,而我个人也通过整个评选过程,了解到国外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并学到不少关于影赛组织和评选的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国内通称"荷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项反映一国新闻摄影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中国新闻摄影人从1958年开始参加第三届"荷赛",至2009年2月13日揭晓的第52届,时间已经过去了51年.回望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国人从"重在参与"到摘金夺银,从无足轻重到不可或缺, "荷赛"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新闻摄影从平淡走向绚烂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摄影曾被称为"科技的宠儿,艺术的弃婴",摄影创作的过程永远都被相机和镜头物理特性的局限所提醒,由此也形成了一定的"法则".比如人文纪实摄影多用广角镜头,28、35毫米,至多是50毫米.400毫米的长焦镜头,大都用来远摄体育图片,自然被认为与人文照片无关.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2):67-69
在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导的新传播环境中,摄影的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摄影由"机械复制时代"进入了数字复制时代。数字影像时代,图像成为一种带有"社会意义"的结构性符码,是一种相似的表征,不是"复制",而是转换,使影像传播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人类通向未来开辟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7.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相似文献   

18.
摄影,天生来是沉默的,似乎是上帝专为沉默的人群备下的语言.因而,所谓"宏大",所谓"主流",之于摄影,尤其显得隔膜.钱瑜先生的镜头,始终都是对着这个"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人,和沉默的处境.沉默得想让你喊出来,但最终还是不宜喊;沉默得要让你笑出来,但最多是一丝苦笑.--史铁生  相似文献   

19.
胡凯 《传媒观察》2014,(6):60-61
正与文字记者不同,新闻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摄影作品的实践中,往往更多会考虑如何通过新闻图片来传递信息。有些摄影记者认为新闻摄影主要是靠"个人感觉",不用遵循什么"清规戒律"。实则不然,新闻摄影也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拍摄新闻作品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如果仅凭"个人感觉"则会事倍功半,影响新闻摄影作品的效果。一、创新表现手法,新闻摄影也可以"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20):21-24
对于消费文化而言,如何再现物的视觉形象构成了整个消费环节的重要前提。摄影通过技术性操弄塑造出一个个完美符号,通过在符号世界里所营造的仿像,歇斯底里的诱发消费欲望无限膨胀,最终超越消费者的真实消费需求。摄影从人类社会的记录者、旁观者演变为消费文化的形塑者,通过一次次的个体行为将"物的语言"转变为"人的语言",通过符号的细节化展现,直接吁求消费者的在场感和参与感,摄影俨然成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缔造者,实现者,这无疑不是其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自身的一个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