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林红 《兰台世界》2007,(2S):66-67
在漫长的几干年历史里,中国一直实行男尊女卑,妇女始终处于男人权力和意志支配之下,缺乏基本的自主和尊严。她们没有财产权、人格权,甚至姓名权。她们更没有婚姻的自主权,只能听凭“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正如自居易所说,女子一生下来就是“百年苦乐由他人”。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妇女中的弱势人群——寡妇,她们更加身不由己,更加丧失话语权,更加血泪斑斑。她们的再婚权利和自由被古代男权社会在思想控制和法律限制双管齐下步步剥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由于封建礼教和社会风气,以夫为纲一直是古代封建社会妇女所遵从的道德、法律原则。在宋代,已婚妇女的财产权也遵循着"以夫为主"的大原则,有着诸多限制,她们并无完整的、独立的财产权。  相似文献   

3.
随着"她阅读"时代的来临,女性阅读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有关女性阅读史的研究还很薄弱."唐代妇女是中国古代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群."[1]5 那么,她们的阅读状况是什么样的?故笔者广泛征引正史、墓志铭、笔记小说等文献资料,来分析唐代女性的阅读内容、特点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以期能为女性阅读史的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潘娜娜 《兰台世界》2012,(28):56-57
中国妇女在西方的形象可追溯到马可·波罗时代,那时候,漂亮、奢华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代名词——"这地方(福州)的女人美丽标志,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1]190,"她们(杭州妇女)很有姿色,并且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她们的绸缎服装和浑身珠宝的昂贵,是令人无法想象的"[1]179.而且,男女间相互敬重,男人对自己的妻子表示出很大的尊重,没有妒忌和猜疑.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中国妇女杂志社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一起进行了一项"女性阅读习惯和倾向"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女性在阅读的时候,对于格调和立意低下的题材表现出很反感,她们更趋向于选择积极、向上的题材.  相似文献   

6.
秦华奇 《兰台世界》2012,(22):83-84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受"重文轻武"的思想影响,对体育记载极少,只在史书中偶有男性进行捶丸、蹴鞠、射箭等运动的记载。中国女性在封建时期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妇女不仅没有享受精神自由的权利,也没有身体自由,更谈不上参加体育运动。随着中国近代史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制度、观念等方面都被迫或主动受到外国先进文化的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各有识之士纷纷  相似文献   

7.
读者权利是个人发展必不可少的获取图书馆知识信息的权利,然而我国古代妇女完全被排斥在社会知识信息圈之外,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她们都无法进入各类藏书楼阅读。近代维新派大力倡导"开大书藏"和兴办女学,众多图书馆和女校的创建为女性进入图书馆阅读创造了历史契机,女性才有获得社会知识信息的权利,从而步入男性主导的图书馆这个社会公共文化场所,并享受到一定的读者权利,这无疑是不可小视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8.
女性是伟大的,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犹如一条绳索,紧紧地束缚着妇女的手脚,特别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使许许多多有才华的女子被禁锢扼杀了。然而她们没有屈服,以顽强的精神,纯贞善良的天性,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同腐朽的封建观念和社会上的恶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展现着她们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中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妇女的侠义情怀和动人事迹的,称她们是女中丈夫。如果按照妇女行侠仗义的缘由、思想、行为加以分类,大致可分作孝侠、情侠、义侠、节侠等。  相似文献   

9.
在非洲工作期间,非洲那美丽的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特别是非洲妇女的发型,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爱美是妇女的天性,黑非洲妇女追求美,比其他地区的妇女更胜一筹,她们爱漂亮,爱穿艳丽多彩的服装,爱佩戴光彩夺目的饰物,特别是她们将头发梳理成千姿百态的发型,更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李洪连 《大观周刊》2010,(48):167-167
《诗经》中的女性是一个非常特殊有意思的群体,研究她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往.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中的有关宣卷和进香活动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妇女生活的状况.听卷和进香,成为明清妇女消除寂寞和拓宽生活空间的重要宗教活动.尤其是那些婚姻生活不幸和艰于子嗣的女性,她们从中寻找精神归宿,也借此外出游山玩水、遣怀散闷.同时,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内心隐秘世界,也是研究古代宣卷仪轨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5.
李文润 《云南档案》2012,(12):14-14
<正>家庭暴力是社会的痼疾,在广大农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妇女饱受家暴之苦,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大多只有默默忍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妇女知识的增长,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妇女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她们走进妇联,走进法院,走进档案馆寻找保护自己、解除婚姻关系的办法和法律依据。在我从事档案利用工作的二十年中,接待最多  相似文献   

16.
同为中国现代文坛极富特色而又早殒的女作家,卢隐和萧红的散文都具有浓郁的自叙写实性质,都体现着"亲感至诚"的散文创作原则.但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使她们的散文在具体的创作方式、关注妇女命运的切入点、社会角色意识、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女性地位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世纪前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曾感叹中国妇女的悲惨境地;而今天的西方女权主义者会惊奇地发现,现代中国的女性比其他国家的妇女有更多的自主权.她们带着自信与勇敢,驰骋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女性作家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种研究也日益深入。但由于传统对于女性的忽视,相当多的女作家被湮没了。要真正了解古代妇女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做的也许就是对相关的材料进行一番清理,尽可能地恢复她们的生活场景,在此基础上再来看她们的创作,相信会有更深的认识。本文所描述的即是一位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女性商景兰的生平与文学活动,希望这些简单的介绍可以提供一个实例,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古代妇女生活的真实境况。商景兰字媚生,浙江会稽人,其父商周祚,明万历三十九(1611)年进士,崇祯十年(163)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女教文献,即以女性为教育对象的古典文献,是古代典籍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共有女教文献三百多部,现存二百多部。它们虽存在着很多糟粕,但流传广泛,在我国境内及海外汉字文化圈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了广大的妇女、影响了她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并通过她们影响了男士的思想行为,在古代教育史特别是女子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养成宽厚慈爱、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等传统美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女教文献或推崇备至,奉为教育妇女的圭臬;或一概斥为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构成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这种桎梏思想统治之下的妇女,只能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三从四德、贤妻良母就是她们生活的准则.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妇女的生活史其实也就是一部女性"三从四德"的历史,一部女性被摧残、被奴役、被蹂躏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