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不韦出身商道,青年时代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成名后,他以倾尽家财的魄力辅助子楚登上秦国王位。在秦国丞相之位上,他以经济智慧引领了秦国的经济改革,从农业、赋税、商业等各改革领域助力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王斌 《兰台世界》2012,(15):78-79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开展了持续二十年的变革创新,建立立法管理制度,开展立法运动实践,迅速增强了秦国国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堪称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吕不韦出身商道,青年时代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成名后,他以倾尽家财的魄力辅助子楚登上秦国王位.在泰国丞相之位上,他以经济智慧引领了秦国的经济改革,从农业、赋税、商业等各改革领域助力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国家祭祀以祠、畴祭祀为主体,以都城雍城为中心,空间分布较为广泛.秦国的国家祭祀,成为秦帝国国家祭祀的核心部分,又为西汉所继承.本文即以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国家祭祀为研究对象,从《史记·封禅书》、《秦本纪》的记载出发,逐一考察秦国诸祠的祭祀对象及其内涵,梳理秦人祭祀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进而探讨秦国祭祀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秦国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秦国曾经审时度势地实现了八次迁都,并促使中国传统社会由西方走向了东方。本文以西秦八次迁都的路线作为研究基础,探究了迁都对秦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文娟 《兰台世界》2014,(12):25-26
秦国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秦国曾经审时度势地实现了八次迁都,并促使中国传统社会由西方走向了东方。本文以西秦八次迁都的路线作为研究基础,探究了迁都对秦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武王嬴荡对举鼎等大力运动的喜爱,也反映在其执政时期用人之上,但凡有一身力气的体能勇士,都可在秦国谋得较高职位,他的这种以武力论英雄的做法,成为当时秦国百姓习武练功风气的助推剂[1]22。  相似文献   

8.
刘光裕  陈静 《出版史料》2004,(3):106-120
战国后期的秦国,是军事的巨人,文化的侏儒;与当时诸侯国特别是东方各诸侯国相比,秦国在文化上最落后、最保守。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依靠暴力手段推行自己那一套最落后、最保守的文化政策,弄得天怒人怨,民心鼎沸。  相似文献   

9.
商鞅变法在作用于秦朝的经济社会的时候,同时也对秦国礼制的发展以及演变带来了影响,史学界始终坚持商鞅变法背离秦国礼制这么一个观点。现笔者将通过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资料,探究商鞅变法给秦礼制的发展与演变带来了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秦国能够统一全国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密不可分.其新兴的"垄断"地主阶级及特殊的农业土地所有制所起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到统一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分析了秦国农业对"焚书"事件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秦国能够统一全国与其高度发达的农业密不可分。其新兴的"垄断"地主阶级及特殊的农业土地所有制所起的巨大作用,直接影响到统一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本文着重分析了秦国农业对"焚书"事件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何梅  何桃 《出版视野》2010,(4):21-21,17
在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当秦军被想要瓜分秦国的韩、魏、齐等六国联军逼得走投无路时.秦国内部的西戎族又发生了叛乱。秦国派出了仅有的5万人马去平叛,鏖战后秦军惨胜,但也损失惨重。剩下的1万余人蜿蜒徘徊在山道上时,雄浑的男低音响了起来: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看到这里的人都会被震撼,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啊!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盛。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跟秦国交战,纷纷吃了败仗。这时出来一个纵横家,说白了就是说客,他动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从而受到了六国君王的赏识,都封他为相,史称六国封相,那个神奇劲儿就别提了。不料,正当苏秦春风得意之际,他在齐国遇上了刺客.被当胸刺了一剑,气绝身亡。齐王闻讯,既震惊又气愤,立即要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又一想,刺客在暗处,大  相似文献   

14.
从庄襄王死到秦王政掌握实权的近十年的时间里,整个秦国的政局其实处于一种非常状态,短短几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史书中记载并不充分,单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这一时期秦国政局是异常复杂的,值得作进一步大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秦国实行的一套完整的军功爵制对于秦统一六国之前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到了秦国一统天下后仍旧实行这种片面的选才制度体现出其选官制度的滞后性,与秦朝而后走上暴政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它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吴彬华 《出版参考》2010,(10):25-26
苏秦被拜为赵相后,决定出使东方其他国家.筹办“合纵”大业,一天苏秦正准备前往魏国,游说魏王,忽听赵肃侯急召,连忙赶到宫城.赵肃侯说:“秦相公孙衍派兵击败魏国,魏国已割十城给秦国,现在公孙衍正谋划攻打赵国,怎么办?”秦国是苏秦的心头之痛。苏秦早先的天下之策是帮助秦国以连横之势一统天下,取代周天子而建立新的王朝,可惜不知好歹的秦惠王不用。  相似文献   

17.
秦穆公是春秋时代的秦国国君,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发展,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成就了宏图霸业,开启了秦国崛起的伟大时代。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的管理,厚待食马之人,遂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相似文献   

18.
历代以来对于秦国统一的原因探究不断,本文以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春秋战国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因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而秦国来统一则是历史的偶然。无论是哪个国家,只有注意发展小农经济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才可能在争霸中据于有利的地位。也正是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封建化决定了历史走向由纷乱到统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青云直上”与“扶摇直上”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秦国,发现秦国丞相就是当年受过自己迫害的属下范雎时,吓得连忙叩头谢罪,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我没有想到您自己把自己送上丞相的高位).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秦国迅速崛起并统一中国却二世而亡,对其原因历来争讼不已。为更好地吸取"秦亡于奢"的历史教训,本文从其政治理想、变法措施和善于用人等方面,对其统一原因进行了再反思,并指出了秦国采用法家"耕战"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