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9年高考语文试题第4题是成语使用题,其中 C 项考到了“炙手可热”一词,原句如下: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很显然,无论从该词语的语源看还是从实际语用看,该句中的“炙手可热”都是误用。然而,有些考生望文生训,只抓住“热”字理解,结果造了误判,丢了不该丢的分。请看语源:  相似文献   

2.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这是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4题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该句将“炙手可热”与“滞销”对举,误解为“畅销”之意。举国瞩目的高考对该成语的考查理应使人们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成语的正确使用似乎只与千万考生有关,至于新闻媒体等则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且看几个病例:犤1犦陈丽敏担任了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特区1.7万名公务员的头儿,舆论立时大哗。连续多日,这位名列五司之首的女长官,成为澳门报刊炙手可热的焦…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对高考语文命题所选用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即近几年来,《诗经》中的成语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在1991年一199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共有9道题光顾了《诗经》中的成语或诗句。它们是:(1)1991年第1题考了《诗·小雅·小晏》中的成语“战战兢兢”,考查了“兢”字的读音。(2)1992年三南第2题,考了涉及《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的成语“附庸风雅”,考查了“风”字的意义。(3)1992年上海卷第4题,考查了《诗·大雅·抑》中的成语“耳提面命”四个字的字形。(4)1992年全国…  相似文献   

4.
《楚天都市报》1999年7月发了一篇感人的“大特写”,介绍中国一位老专家与荷兰的一位老女士的黄昏恋,在一个小标题中用“炙手可热”形容二老的热烈恋情。笔者对这一成语用例觉得不妥。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也有个此成语的误用例,即第4题 C 项:“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此二例一用于人,一用于事,都用作褒义了,意思分别大致是“热烈无比”和“很俏销”。据倪宝元《成语例示》称,此成语是贬义。这就与此语的来源有关了。《新唐书·崔铉传》:“郑(鲁)、杨(绍复)、段(瓌)、薛(蒙),炙手可热。”杜甫在《丽人行》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屃。”形容杨国忠等杨贵妃家族气焰极盛,权势极大。上二误用例均无此意,故属误用。  相似文献   

5.
成语“蓬筚生辉”的“筚”,又写作“荜”,许多词典没有对此作出规范。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成语使用的第4题用了后一种写法。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因为在这条成语里“筚”是本字,“荜”是借字。筚,《说文》:“藩落也,从竹毕声。《春秋传》曰:筚门圭窬”;《辞源》:“荆条竹木之属,可以编成篱落或简陋的门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义与《辞源》基本相同。荜,《说文》未载。上引其他三部词典和字典,均释为:(1)荜拨,草名;(2)同“筚”。可见“荜”是借字,而且仅是一个“字”,连语素…  相似文献   

6.
去年《语文学习》第7、8期合刊上,张村田、殷超英老师说“由全国命题中心于2006年开始的新材料作文命题进入了第四个年头”(《新材料作文四岁了》)。实际上,200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三个镜头”)已经具备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新材料作文”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7.
《师说》“练习”献疑江苏南通县四安中学王益民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师说》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是:“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其下编有三组小题,人教社配套《教参》均有“参考答案”。该题的1、3两组题及“参考答...  相似文献   

8.
读了《高考语病题的考查效度思考》(载《语文学习》2010年第3期,下简称《思考》)一文,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思考》指出,语病辨析题命题“孤立机械”。这样的问题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是,看看具体的举例分析,却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刊登了陈菊飞老师的《(台阶)教学片段》,文中他力图矫正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注重“语句教学”,应该说,这是深合读书和语文教育之道的。朱熹主张读书“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子语类》卷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金圣叹也主张“细细读之”.直言“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金圣叹文集》第262页,巴蜀书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0.
刘侠 《新读写》2023,(4):4-5
<正>《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对“彼”与“己”把握得更清晰,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彼”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并给出相应的训练策略。一、关注变化趋势让我们先来看两道题:第一题(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第13题):文中两件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1仿写题此类题有较高的语文技能训练价值,还有智力因素的考查。如(本文选例皆出自2001年中考卷,限于篇幅,阅读材料原文未选):①(浙江宁波卷)《为青春喝彩》语段第7题:仿照第7段的句式造句,话题不限,要求内容健康,合乎情理,有新意。拥有了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了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仿写:拥有了,就拥有了。②(河北省卷)《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第7题:仿照第2段画线句子“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发表了孙如明《高考作文评价应淡化或删改“有文采”》(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认为近年来套话作文的流行与《考试说明》将“有文采”纳人作文评价标准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12期刊载了张志先老师《我们该如何“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的语法质疑》一文。该文对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踮起脚尖”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了质疑,文章分析了“踮起脚尖”的结构形式,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学生古汉语词典》对“踮”字的解释,归纳出“‘踮’有‘脚后跟离地’而‘脚尖着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孙绍振先生在《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上发表《“贴近生活说”质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冈,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应该贴近生活”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是新课标下.阅读“主体论”与写作“机械反映论”的哲学冲突.造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从而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6.
读罢夏云陶《“暮雨潇潇江上村”引义探疑》(见《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笔者深为其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治学精神所感动,然而,仔细品读该文中“‘暮雨潇潇江上村’是唐五代诗人李涉(曾任太学博士)《井栏砂宿遇夜客》中的一句”,其中“李涉是唐五代诗人”,令笔者深感困惑!  相似文献   

17.
王忠贤 《语文学习》2010,(7):119-120
读了郑义广先生《“后序”正解》(《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后,笔者觉得文中有些观点,大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编后载文《当阅读遭遇考试》,第二段说道:“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多样性’问题同样受到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尤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君谟 《语文新圃》2009,(2):33-33
“法碣”、“法谒”与“法偈”这三个“词语”,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2008年6月河北第384次印刷)和《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2008年4月北京第21次印刷)均未收录。之所以提起它们,跟下面这道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的语文题目有关。这是道改错别字的题,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广惠老师在《如何辨识和比喻句易混的几种句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P43)文中,在比较“比喻句与象征句”的区别时,写道“但无论何种场合的象征,都是以实拟虚,它要求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神似。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里只看到了比喻的“形似”的一面,却忽略了其“神似”的一面,下面举几例,略谈比喻的“似”。例1“本质上,它(小屋)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句中比喻的本体“山间小屋”和喻体“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