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从华兹华斯的《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孤独的刈麦女》和《毁了的村舍》三首诗入手,着力分析华氏诗中体现的女性美。通过与古典主义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对华氏诗中女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其诗歌的净化作用及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1994,1997;Fauconnier&Turner 2002)为基础,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的分析,认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建立心理空间并发生空间概念的整合,而其诗作便是诗人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对其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的过程的还原与映现。通过对其诗歌语言的层层剖析,勾勒出诗人创作时的涉身体验与心理体验,以重现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大脑中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活动。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5.
陈翔鹤在“五四”退潮时踏上文坛,深受苦闷彷徨空气的感染,陷入了孤独迷惘中。在精神深处忧郁气质的影响下,他在创作中流露出感伤情调,也赋予其笔下人物浓厚的孤独心理。在苦闷的境界中,他企图借助宗教力量来解救自己脱离苦海,安慰受伤的心灵。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也是同他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苦闷和忧郁的情感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忧思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加上诗人的想象,着重描写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的内心世界.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是委婉而含蓄的.其中第二节,诗人描写姑娘歌声的动听: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荫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起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相似文献   

7.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数目颇丰的音乐作品,其忧郁风格的艺术歌曲有着一种特殊的美。对舒伯特忧郁风格艺术歌曲进行分析,并以忧郁风格的代表之作《天鹅之歌》为考察对象,分析舒伯特忧郁风格歌曲中蕴涵的音乐情感,能帮助人们感受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解读其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选用了白居易的《观刈麦》和王维的《使至塞上》两首非常有名的古诗,下面就和中学生朋友们谈谈在学习这两首诗歌时应该把握的一些要点。《观刈麦》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其中以讽喻诗为最有名,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相似文献   

9.
艾青诗歌的忧郁,作为审美对象,在《手推车》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运用一定的诗歌理论着重分析了这种忧郁情感在诗中的呈现形式,并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深入分析了诗人这种忧郁情感的典型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观刈麦》为例,分析了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语文课文成为学生"思"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观刈麦》这首诗作于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全诗描绘了农民冒着炎热辛勤劳作的场景,揭露了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作者同情劳苦大众的情感。学习这首诗对于了解农民辛勤劳作情景以及培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勤俭节约精神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画家潘玉良是20世纪初我国第一代远赴西方国家学习西洋画的杰出女性.她毕生研究融合中西绘画艺术,并在国际画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她的成长带有传奇的色彩,从最初的雏妓到留学的教授,伴随她一生的是苦难历程,造成她心理上的孤独、忧郁及缺失性的体验.结合她带有忧郁情感的作品,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上所获得的成就,并深入了解其产生忧郁情感...  相似文献   

13.
1886年,年仅26岁的契诃夫在他的短篇小说《苦恼》中,展示了俄国当时的黑暗。同时,他用敏锐而忧郁的眼睛,透视出了人类生而孤独的残酷现实,诠释了不仅仅属于20世纪文学的重要主题——人的隔绝和孤独。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尤其要注意在阅读中投入情感体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语文课堂上播撒"爱"的种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感人之情、动人之爱,正如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好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下面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中的《观刈麦》这首诗歌为例子,来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心得。一、"忙",劳动之爱  相似文献   

15.
《观刈麦》是一首五言古诗,为了教学,有把它译为现代白话文的必要。鲁迅先生曾论过硬译和意译。把古典文学作品译成现代白话文,硬译与意译,二者必须交相运用。当硬译处,不能苟且;当意译时,不必拘泥。字字落实,句句通顺,做到准确而流畅,既不损害原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又合情合理。以利于学生理解含义,熟读背诵。看了《<观刈麦>教学建议》(《四川  相似文献   

16.
麦卡勒斯作品的孤独主题一直占据评论界的中心,其引申出的女性主义、诗性特征以及文化背景义涵都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麦卡勒斯的天才不仅体现在其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上,也体现在其独特精致的叙事技巧上。麦卡勒斯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叙事视角具有多变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应用,零视角的应用,以及内视角的应用等方面。三种视角巧妙地来回切换,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7.
刘素云 《湖南教育》2002,(15):53-53
配乐朗读即把有意境的散文、小说、诗歌等配上情感较吻合的音乐加以声情并茂地朗读。《琵琶行》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古体诗,我在教学时选用了以二胡独奏为主的《病中吟》配乐,这首曲子低沉、委婉,缓慢而缠绵,给人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很容易创造出这样的情境:枫叶荻花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抖,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冷月,在如此凄清的氛围中,一名委身商人、转徙于江湖的琵琶女,面容憔悴,心绪忧郁,诉说自己不幸的身世,弹奏出无限的伤心……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已被琵琶女的命运打动了,全堂寂静,音乐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诗中主…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著名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主题之一就是对于父权社会中女性命运,尤其是对南方女性命运的描写。《心是孤独的猎手》,作为麦卡勒斯的处女作,自出版起,就受到各方评论家的关注,但大多数评论主要集中于对小说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然而,除了对人与人之间隔离状况的描写,麦卡勒斯还试图将《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女主人公-米勒描写成雌雄同体的“变性人”,从而利用这种被解构的女性呈现出父权社会在女性通往自由之路上所展现霸权。“雌雄同体”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的描述当中,现主要传达者一种对人类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期盼,是一种超越的完美人的存在。尽管在霸权之下米勒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回归南方淑女的厄运,但麦卡勒斯通过对米勒的雌雄同体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在摆脱是南方淑女摆脱传统“刻板形象”上的努力,并对她们从禁锢的意愿与个性中解放出来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都市中的忧郁与想象——论戴望舒的情感生活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观念导致了戴望舒婚姻爱情的失败,而情感生活的悲剧则使得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瞬间浮华的现代都市色彩和孤独忧郁的情感基质。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丁香”与“蔷薇”、“夜”与“梦”是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前者是忧郁的爱情生活的象征,后者则是都市浮华中孤独的人生体验。 学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